AI导读:

财联社8月9日讯,银行业在AI大模型领域探索受瞩目。协会报告显示智能技术使用率提升,部分银行已开始应用大模型技术,主要集中在智能客服等场景。但银行业在推进AI创新过程中面临算力不足、合规压力、人才缺口等问题,搭建平台完善Agent应用或是解决复杂金融应用场景的关键一步。

财联社8月9日讯 年初,Deepseek因低成本高性能、直逼国际巨头OpenAI爆火,引发新一轮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热潮。随着OpenAI迭代GPT-5模型,银行业在 AI 大模型领域的探索也再次受到瞩目。

目前,银行业哪些业务领域已开始应用大模型技术?取得了哪些成效?大模型落地又面临哪些难点?

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智能技术综合使用率提升至93%,已有31%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开始探索应用大模型技术。

某国有大行金融科技部门人士告诉财联社记者,当前银行业AI业务场景落地聚焦于客服、风控及行内AI辅助编程等领域。近期该行已搭建Agent平台并推进相关项目。不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在推进人工智能创新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主要集中在算力不足、合规压力、人才缺口等问题。

搭建平台完善Agent应用是关键一步

《报告》指出,有31%的客服中心与远程银行已在行内完成大模型部署,推动包括模糊语义识别、话术优化、智能摘要等功能落地。尽管国有大行、股份行及中小银行对 Deepseek 应用的宣传有所 “降温”,但 AI 应用场景探索仍在持续,目前各家银行的 AI 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客服等落地场景。

上海银行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财联社记者,该行的AI手机银行已支持“对话即服务”。此前,包括工行、北京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也曾披露,通过 AI 为手机银行赋能,为不同用户提供定制化的财富管理方案。

对于银行来说,尽快搭建平台完善Agent应用或是解决复杂金融应用场景的关键一步。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高级专家刘承岩近日指出,大模型技术已进入以智能体(Agent)应用为核心的下半场,企业现实问题的解决成为AI应用的核心工作。

前述某国有大行人士也向财联社记者透露,近期已搭建Agent平台并推进相关项目。该银行人士直言:“预计待基础模型成熟后,Agent 应用可能迎来爆发期。”

“无论是前中后台,银行在 AI 上的应用场景都在进一步扩容,但不同银行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剧。”某头部金融云负责人也告诉财联社记者,机构投入的算力和人才资源成了这一分化的分水岭。

行业面上,不少银行还在加大“真金白银”投入算力及相关配套设备采购。其中,浦发银行出现了超 1 亿元的大单 “2025 年大模型算力扩容及算力管控能力建设项目之鲲鹏”。此外,多家股份行、城商行的大模型项目招采金额也超过 500 万元,且项目主要集中在算力、GPU 服务器等采购方面。

AI创新仍有多重壁垒:人才匮缺、算力不足、流程复杂

上述人士也指出,银行在AI创新过程中面临多重阻力:技术团队能力有待提升,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银行内部流程规范复杂,严苛的合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进度。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银行传统IT架构相对保守稳定,与AI技术的敏捷迭代特性存在冲突。核心系统改造风险高、成本大,新旧系统融合面临技术壁垒。

“尽管大模型在提升效率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落地方面仍存在痛点。”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首先,其搜索能力、理解准确性及多步推理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这对金融级别的严谨性提出了挑战;此外,开发和部署大模型需要巨额投资,包括硬件资源如显卡等,对于中小银行来说,这构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