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7月23日港股收盘延续涨势,但中小银行股成交清淡,多家银行成交额不足甚至零成交。大型中资银行股则非常活跃。部分中小银行因流动性不足、估值低等原因考虑私有化退市,中小银行赴港上市成功案例也大幅减少。

  7月23日,港股收盘延续涨势,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7%,显著跑赢全球主要股指,并创下三年半新高。从成交活跃度看,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额达2406亿港元,较2024年的日均成交额1318亿港元增长超80%。

  但对于在港上市的大部分中小银行股来说,“热闹是别人的”,这个板块的个股依然成交清淡,有的甚至动辄零成交。7月23日,在港股上市的中资银行中,有2家银行成交额为0港元,2家成交额不足1万港元,4家成交额不足10万港元。这些成交低迷的银行股均为区域性银行,且市值均不到300亿港元。

  多家中小银行交易流动性紧张

  7月23日,贵州银行成交额终于打破僵局,成交7.7万手,成交额约为9.6万港元。当日早盘贵州银行短暂下跌至1.23港元/股,随后迅速拉回,最终以平盘报收,整体振幅为4%。前一个交易日,该股的成交额为0港元。据记者简单统计,截至7月22日,贵州银行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为5.78万港元,有50个交易日零成交。

  成交低迷,估值也很低。贵州银行2019年12月30日在港交所上市,2021年7月股价触及2.92港元/股,随后进入长期下跌通道,并于今年2月18日创下0.98港元/股的历史低位。截至7月23日收盘,该股报1.25港元/股,总市值为182.35亿港元,市净率仅0.345倍。

  这并非孤例。7月23日,九江银行、威海银行成交额为0港元,宜宾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成交额不足1万港元,晋商银行成交额为2.1万港元,泸州银行成交额为3.57万港元,盛京银行成交额为10.54万港元。

  与之形成显明对比的是,大型中资银行股在港股市场非常活跃。7月23日,建设银行H股、工商银行H股、中国银行H股、农业银行H股成交额均超过10亿港元。其中,建设银行H股成交额高达32.41亿港元,位居当日港股成交额排行榜的第18位。

  部分中小银行考虑私有化

  在缺乏持续性资金流入情况下,部分港股上市银行萌生退意。

  7月3日晚,九台农商银行发布公告称,中金公司将代表吉林金控就收购该行所有已发行H股及内资股作出自愿有条件全面现金要约。待此次H股要约成为无条件后,九台农商银行将申请退市。

  作为东北首家农商银行,九台农商银行于2017年1月赴港上市,迄今已超过8年。今年3月以来,该行在港交所停牌。

  流动性不足制约了九台农商银行的融资能力,成为其主动退市的重要原因。“本行从股权市场有效集资的能力极为有限。要约收购实施后,H股将从港交所退市,有利于节省合规及维持上市地位相应的成本,并为业务调整留出空间。”九台农商银行表示。

  在九台农商银行准备退市之前,锦州银行已于去年4月15日退市。更早以前,越秀集团在2021年完成了创兴银行私有化退市。

  近年来,中小银行赴港上市成功案例大幅减少。今年1月,宜宾银行在港交所上市。在该行之前,中小银行港股IPO已“空窗”超三年,上一家挂牌港股的银行是东莞农商银行,于2021年9月登陆港交所。业内人士认为,中小银行股流动性不足、估值低、融资功能受限,是相关公司对于港股上市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