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布2024年年报,将加速改制组建农商联合银行,巩固“1+7”市场体系。该体系在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农商银行竞争力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截至去年末,广东全省81家农商银行总资产达4.8万亿元。

本报记者郝飞

日前,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简称“广东省农信联社”)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简称“年报”)。年报显示,广东省农信联社将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加速推进改制组建农商联合银行的工作进程。

广东省农信联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由广东省内4家地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95家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自愿入股组成,承担着对全省农商银行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责。近年来,广东省农信系统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省市、县级农信联社已全面改制为农商银行。

其中,广州农商银行、珠海农商银行、东莞农商银行、顺德农商银行、南海农商银行等头部机构已脱离广东省农信系统,转由当地政府直接管理,与广东省农信联社共同构建起“1+7”市场体系。2024年年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提出巩固这一市场体系,预示着即将组建的农商联合银行将进一步推动广东农合机构的体系完善。

广东“1+7”市场体系的改革模式备受瞩目,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指出,该体系既保留了省级农信联社的战略协同功能,又通过7家头部农商银行的属地管辖,实现了“统分结合、错位发展”的良性生态。这种模式在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农商银行竞争力、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袁帅进一步分析,“1+7”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化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避免了“一刀切”管理带来的效率损耗;7家头部农商银行依托属地经济特征,形成差异化服务模式,有效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借助地方政府信用背书与市场化风控手段,构建起“政府增信+科技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中“发展速度”与“安全质量”的动态平衡。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也认为,“1+7”市场体系有助于提升农商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避免因过度集中管理导致的效率低下。同时,促进了农商银行之间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提升了整个农信系统的综合实力。

截至去年末,广东全省81家农商银行(不含深圳)总资产达4.8万亿元,各项存款3.75万亿元,贷款2.63万亿元,净利润为242.9亿元,彰显了广东农信系统的强劲发展势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