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六大国有行2024年业绩发布,资产规模持续稳定上升,但营收增速继续放缓。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营收连续三年下滑,其他银行保持正增长。息差收窄趋势未扭转,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不良资产情况有所好转,半数国有大行提升风险抵补能力。

3月28日,六大国有行2024年业绩悉数发布。整体来看,这六艘总资产规模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近半数的“行业巨轮”仍在隆隆前进,资产、负债规模持续稳定上升。然而,在稳健发展的背后,仍面临诸多挑战,考验着银行家们的“掌舵”智慧。

综合来看,六大行中资产规模最大的依旧是“宇宙行”工商银行,紧随其后的是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资产总额48.8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农业银行资产总额43.24万亿元,同比增长9.2%;建设银行资产总额40.57万亿元,增幅5.86%。

从营收和净利润来看,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虽位居前列,但营收均同比下降。工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861.26亿元,同比下降2.5%,净利润3669.46亿元,同比增长0.5%;建设银行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501.51亿元,同比下降2.54%,净利润3362.82亿元,同比增长1.15%。农业银行位列第三,去年实现营业收入7114亿元,同比增长2.3%,全年实现净利润2827亿元,同比增长4.8%。

2024年,国有六大行的整体营收增速继续放缓,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营收已连续三年下滑。其他银行则保持正增长,农业银行营收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26%。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也维持正增长,但增幅较上年有所下降。邮储银行自2021年以来营收增长持续减速。

建设银行营收下滑主要与利息净收入下降有关,去年利息净收入5898.82亿元,同比下降4.43%。不过,非息收入同比增长5.09%,达到了1602.69亿元。工商银行同样面临营收压力,利息净收入6374.05亿元,同比下降2.7%。非息收入也同比减少了1.8%。

六大行的息差均较前一年下滑,息差收窄的趋势仍未扭转。其中,邮储银行的净息差最高,交行和中行的净息差偏低。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表示,息差在短期内面临下行压力,但稳定净息差存在一些有利条件,如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货币政策工具等。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强调,将继续加强净息差管理。农业银行表示,预计2025年银行业的净息差仍然会承压,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回升向好,银行的净息差也会出现企稳态势。

此外,国有行存款定期化的趋势不容小觑。尽管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但定期存款规模上涨带来的利息支出部分抵消了利率下降带来的节省。这一趋势不仅发生在个人客户身上,也发生在企业客户身上。

去年,大部分国有行不良资产情况有所好转。不良率最低的银行是邮储银行,为0.90%。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率均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中国银行副行长武剑表示,对公方面,房地产行业仍是境内新发生不良第一大行业,但风险已逐步出清。

从拨备水平来看,去年半数国有大行提升了风险抵补能力。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拨备覆盖率均有所提升,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建设银行则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