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2026年“开门红”聚焦分红险,转型加速迎挑战
AI导读:
2026年保险业“开门红”产品中,分红险成市场主力,迎合投资者收益与保障双重需求。低利率下,分红险设计降低险企负债成本,增强经营稳健性。然而,分红险重回主流仍面临重塑信誉、突破销售队伍专业能力瓶颈、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价值等挑战。保险公司需转向价值创造模式,注重创新和差异化,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保险业2026年“开门红”聚焦分红险,低利率下转型加速。
11月1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发现,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头部寿险公司,均已推出2026年“开门红”产品,其中分红险成为市场绝对主力,这一趋势在保险行业中尤为显著。在低利率环境下,分红险凭借其“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设计,有效降低了险企的刚性负债成本,增强了经营稳健性,成为应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寿险业内有“开门红,全年红”之说。从头部公司发布的2026年“开门红”产品看,分红险稳坐“C位”。如中国人寿的鑫鸿福养老年金险(分红型)、平安人寿的平安御享金越(2026)终身寿险(分红型)等。据统计,2025年10月1日至11月12日,人寿保险上新98款,分红型占45.9%;年金保险上新57款,分红型占49.1%。专家指出,分红险迎合了投资者对收益与保障的双重需求,成为险企“开门红”主推产品。
分红险面临多重挑战
华泰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李健预计,2026年保险行业将全面转向分红型保险产品。然而,分红险重回主流市场仍面临挑战。苏晓天表示,首要任务是重塑行业信誉,重建市场信任。其次,需突破销售队伍的专业能力瓶颈,分红险的复杂结构要求代理人具备扎实的资产配置知识和风险揭示能力。最后,要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价值,“开门红”的短期业绩压力与分红险的长期持有属性存在矛盾。
据《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保险公司分配给保单持有人的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李健测算,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为5%,分红险预定利率为1.75%,则客户总收益率可超4%。因此,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能力成为分红险市场竞争的关键。过去两年,保险公司权益投资表现优异,估计上市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达6%以上高位。
转向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开门红”需从产品驱动、规模导向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模式。苏晓天认为,应淡化短期刺激手段,通过专业服务切入,满足客户保障与财富管理需求。同时,要深度融合“产品+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客户黏性。险企和代理人应强化投资者教育,引导理性预期,实现从“一次性销售”到“终身客户经营”的转变。
余丰慧指出,“开门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和差异化。保险公司应注重客户需求研究,推出符合实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利用科技赋能,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播、强化社会责任感,也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强调,现代寿险竞争将比拼“产品+服务+生态场景+科技”的综合竞争实力。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