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锋金融布局区块链保险,数字资产与保险融合创新
AI导读:
云锋金融战略入股加密货币人寿保险公司Anthea,探索区块链保险产品,涵盖合规流程及数字资产用户。双方将探索传统保单数字化,构建高效前瞻的保险业务模式。业内人士称,这标志着金融行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进展。
日前,云锋金融在公告中称,战略入股全球加密货币人寿保险公司Anthea。集团与Anthea将共同探索以区块链为基础的保险产品,涵盖合规相关流程及面向数字资产用户,包括加密货币人寿保险产品,以及基于以太币(ETH)及比特币(BTC)的储蓄与退休保险。双方亦将探索传统保单的数字化,构建高效且具前瞻性的保险业务模式。业内人士在受访时指出,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货币原生保险平台的首次机构级合作,标志着金融行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进展。
去中心化时代的区块链保险产品究竟长什么样?又将给保险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新体验?区块链去中心化时代已经来临?云锋金融主要股东包括云锋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万通人寿保险公司(全美五大寿险公司之一),业务涵盖保险、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和金融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持有香港证监会的1、4、9号牌照,并通过控股万通保险拥有香港保监局长期保险牌照及强积金受托人资格。云锋金融的最终控股公司“云锋金融控股”,马云与虞锋分别持股29.85%、70.15%。
7月15日,云锋金融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在现有保险与金融科技业务的基础上,将战略布局Web 3.0(第三代互联网)、现实世界资产(RWA)、数字货币、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零碳资产领域及人工智能(AI)等前沿领域,以及探索上述前沿领域与集团保险公司的各项应用场景相连的创新。之后,云锋金融部署并执行多项创新措施,包括战略投资布局区块链基建Pharos公链、将以太坊纳入战略储备、持续招纳数字资产方面的领导与人才梯队等。9月2日,云锋金融宣布,已在公开市场购买1万枚以太币,耗资约4400万美元,纳入公司战略储备资产。
云锋金融表示,此项举措将推动集团在Web3领域的科技创新,为客户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全面有机融合,切实加强客户的服务体验与金融自主权。此外,公司将探索以太币在集团保险业务中的潜在应用模式,以及与Web3相适应的创新业务场景。同时,将以太币作为储备资产可优化集团资产结构,减少对传统货币的依赖。除以太币外,云锋金融计划探索将包括比特币(BTC)、索拉纳(SOL)等多元化的主流数字资产纳入公司战略储备资产。
“云锋金融坚信区块链去中心化时代已经来临,并且将加速布局并全面拥抱Web 3变革,以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该公司称。9月16日,云锋金融完成配售1.91亿股,募得11.7亿港元,募集资金将用于推出全面的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及虚拟资产相关投资管理服务等。传统保险与数字资产正擦出火花,云锋金融此次投资的Anthea,是一家专注于加密货币计价人寿保险的全球创新保险公司。其已获百慕达金融管理局预批准创新长期保险业务牌照,提供以数字货币计价的储蓄型寿险产品,并实现全数字化投保与理赔流程。
传统金融机构与加密货币原生保险平台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传统金融机构通过技术赋能切入数字资产保险赛道,解决合规与信任痛点;加密货币平台则借助传统金融的牌照资源与市场网络加速商业化落地。双方在KYC(认识你的客户)、反洗钱等核心环节的协作,既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又能推动监管框架的适应性创新,为行业树立合规发展范式。此次所融资金将用于推出Anthea首款以以太币计价的人寿保险产品——这也是全球首款以太币人寿保险产品。
在王鹏看来,从传统财险、寿险向加密货币资产保险、参数化保险等新兴领域延伸,满足数字时代风险保障需求,是区块链保险产品的演进方向之一。“此次合作反映传统金融对数字资产的认可度提升。”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书面采访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区块链保险产品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当前以加密货币相关险种为主,中期拓展至DeFi(去中心化金融)领域的智能合约保险,长期可能形成跨链互通的数字资产全生命周期保障体系。林先平以人寿保险产品举例称,未来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分红型年金险,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保单的每一笔资金流向,确保数据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
结合智能算法,根据投保人的家庭生命周期、经济状况等因素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提供更个性化的养老保障方案。需防范技术融合过程中的新型系统性风险,数据是保险业的核心,但存量产品、流程和技术会降低数据质量,造成较高管理负担,并无法应对呈指数级增长的复杂性和数据量。业内认为,基于分布式分类账技术构建的平台可以消除跨应用程序、系统和各方的数据重复,以及由重复和质量下降产生的摩擦。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区块链技术将从三个维度重构保险价值链:在承保环节,智能合约可实现自动化核保与动态保费调整,比如利用预言机接入外部数据源触发理赔;在理赔环节,分布式账本可减少人工审核环节;在资金管理环节,通证化保险资金可实现更精细的资产配置。
在张新原看来,在加密资产保险之后,市场将出现基于参数化保险的创新型产品,如航班延误险。未来还可能出现基于区块链的相互保险社区,通过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实现投保人自治。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预测,参数化保单上链,触发即赔,可削减30%运营成本。他进一步展望认为,链上身份+信用评分,让“动态保费”成为现实,可使健康险赔付率降低8~10个百分点。在王鹏看来,未来,保险业将得益于区块链的技术赋能,实现数据可信化、流程智能化、生态开放化以及服务场景化。
“分布式账本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数据基础,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欺诈风险;智能合约替代人工审核,实现保单管理、理赔等环节的自动化执行,提升运营效率;跨机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保险公司、再保方、监管机构等多方协同,构建开放型保险生态;结合物联网、AI等技术,推动保险产品从标准化向动态化、个性化演进。”不过王鹏也指出,行业推进需突破多重障碍。在技术成熟度方面,区块链系统在处理复杂业务时的性能瓶颈、跨链交互障碍等,可能影响大规模应用;在监管适应性方面,全球监管标准差异大,数据隐私保护与区块链透明特性的冲突需法律框架创新;在市场认知度方面,消费者对技术信任不足、中小机构转型成本高,制约市场普及速度;在安全风险方面,节点攻击、智能合约漏洞等潜在威胁,需持续完善加密算法与安全机制。
“智能合约漏洞、预言机操纵、链下身份冒用,任何一环出错都是集体理赔事件。”在高承远看来,最大风险是“代码即法律”遇上“法律看不懂代码”。林先平也强调,需注意防范技术融合过程中的新型系统性风险。(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