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绿色金融发展获政策支持,央行等发布新版项目目录。目录涵盖多领域,重点支持传统绿色行业及高碳行业转型。保险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体系,实现从被动管理风险到主动促进绿色转型的角色转变。

  绿色金融发展再迎政策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日前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项目目录》),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力度。

  业内人士表示,《项目目录》为市场中的各类不同主体提供了统一的绿色金融产品和资金用途的认定依据,将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管理效率、降低识别成本,促进资金精准投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和项目,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绿色金融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民银行发布的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贷款增加较多,上半年增加2.11万亿元。

  记者梳理,《项目目录》包括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先进交通装备贸易、绿色消费等9大门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廖原认为,《项目目录》新增绿色消费,金融机构针对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发放信贷,电商平台的绿色产品交易也能获得支持,将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从消费端推进生产端绿色升级,形成“消费反哺生产”的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绿色消费领域,《项目目录》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传统绿色行业,但更重要的是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高碳行业提供转型路径。这些行业可通过清洁生产改造、工艺流程优化、污染治理技术升级等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以银行绿色信贷为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绿色融资渠道。其中,保险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优势,恰好与很多绿色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相匹配。

  与此同时,发展绿色金融也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印发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保险公司要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研发有针对性的风险保障方案,推动绿色保险业务提质增效。

  在政策引导下,保险机构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我们将持续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体系,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新能源等重点行业优先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探索绿色保险费率调节机制,创新推进‘绿动出海’项目。”中国人保副董事长、总裁赵鹏此前在2025陆家嘴论坛期间表示。

  “我们通过构建‘预研—承保—风控’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期、建设期、运维期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覆盖。”鼎和保险新型电力系统金融与保险研究院院长张森林说。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随着保险公司推出了更多适应不同行业和场景需求的绿色保险产品,满足了市场对绿色风险管理的需求,保险行业也逐步实现了从“被动管理风险”到“主动促进绿色转型”的角色转变。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