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外资公募路博迈基金在中国市场管理规模逾百亿,债券基金成主力,但主动权益产品规模增长缓慢。外资机构需融合全球经验与中国市场,实现深度本土化,面临品牌、渠道等多重挑战。

  近年来,一批外资公募逐渐融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其中路博迈基金以逾百亿元的管理规模居于前列。在规模构成中,债券类基金占据绝对主导,成为其站稳脚跟的“压舱石”。与此同时,与其他外资公募类似,路博迈在部分主动权益产品上同样面临规模增长缓慢的挑战,这折射出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实现深度本土化过程中的共同课题:如何将全球经验与中国市场实际有机融合,走出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洞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解构路博迈的百亿规模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路博迈基金管理规模已达129亿元人民币,旗下共运营12只公募基金。从产品结构来看,其业务重心清晰:8只债券型基金构成绝对主力,规模合计112.56亿元,占总规模比重高达87.25%;其余为3只股票型基金和1只混合型基金。其中,路博迈CFETS 0-5年期气候变化债券指数基金作为公司规模最大的产品,单只规模超过50亿元。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公司持续深化这一战略,新成立的6只基金进一步强化了“固收为基、量化并举”的路径。新产品包括4只债券型基金与2只指数增强型基金。债券产品线主要扩充了路博迈悦航30天持有基金、路博迈旭航基金、路博迈兴航60天滚动持有等中长期纯债系列,权益端则聚焦于中证A500指数和上证科创板指数的增强策略。路博迈基金董事长刘颂此前曾明确表示,公司计划在信用挖掘能力、量化投资能力方面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不断推出创新型产品,将全球优势和本土禀赋有机结合,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主动权益产品规模偏小

  在外资公募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的浪潮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在浮现:即使投资业绩并不差,部分外资系主动权益产品仍难以摆脱“迷你基金”的尴尬处境。在路博迈基金的产品线中,就有路博迈中国医疗健康和路博迈资源精选两只“迷你基金”。Wind数据显示,路博迈中国医疗健康基金成立于2023年12月,作为发起式基金,发行规模不足4000万元。截至2025年6月底,该基金规模小幅回落至约0.29亿元。从业绩表现来看,其A类份额自成立日至2025年10月15日,净值增长率为8.41%,略高于同期7.9%的业绩比较基准。另一只路博迈资源精选基金成立于2024年9月,同样为发起式基金,发行规模约2000万元。尽管规模有限,其业绩表现却较为突出:A类份额自成立日至2025年10月15日,净值增长达55.26%,显著跑赢同期50.83%的业绩比较基准,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三分之一。不过,截至2025年6月底,该基金规模也小幅降至1600多万元。由于两只基金均为发起式产品,且成立时间尚不足两年,距离“三年内规模达两亿元”的监管要求仍有较充裕的缓冲期。此外,路博迈中国机遇作为公司旗下唯一的偏股混合型基金,由知名基金经理魏晓雪管理,也展现出一定的超额收益能力。自成立日至2025年10月15日,其A类份额净值增长23.55%,高于同期18.72%的业绩基准。尽管如此,截至2025年6月底,该基金总规模仍仅约2亿元。

  外资公募本土化的挑战

  许多新设的外资公募在成立初期,采取了先固收、后权益的务实策略。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债券基金,更容易凭借其全球风控信誉和定价能力快速做大规模,为公司的运营打下基础。相比之下,主要面向零售客户的主动权益基金,外资公募突破渠道和品牌障碍需要更长的时间。“本土化”无疑是所有外资公募面临的核心课题。它不仅仅是对政策法规的适应,更是对本地投资文化、市场情绪和客户偏好的深度理解。意识到在传统的主动选股领域与根基深厚的内资巨头正面竞争并非最优策略,许多外资公募转而扬长避短,发挥其全球视野与跨境专长,开辟差异化赛道。在前述深圳公募投研人士看来,这种“固收打基础,特色创品牌”的策略,勾勒出外资公募在中国市场谋求长期发展的清晰路径。它们并非简单地复制海外经验,而是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逐步将全球智慧融入本土实践。这条路径考验的不仅是其国际策略的成熟度,更是其在中国市场深耕的决心、耐心与适应能力。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