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兴银基金刘帆表示,指数化投资迎来高增长,二季度纯指数基金规模突破4万亿元。在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提升、居民“存款搬家”等背景下,指数基金有望持续高增长,外资入场也推动其国际化发展。

兴银基金刘帆:指数化投资迎来“风口”

◎记者朱妍

指数化投资迎来“狂飙”时刻。今年二季度,纯指数基金规模突破4万亿元,居民资产配置转向、产品自身优势凸显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这一趋势。对此,兴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刘帆认为,在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提升、居民“存款搬家”、长线资金持续入市等背景下,指数基金的高增长态势有望持续,其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将愈发重要。

指数基金“狂飙”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纯指数基金规模突破4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7.4%。刘帆认为这与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转变、指数基金特征等多重因素有关,且趋势有望延续。在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主要表现为风险偏好边际提升、“存款搬家”,以及优质权益资产配置需求上升。指数基金正逐步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分散风险、提升收益、增强透明度和降低管理成本等多重角色。

《中国银行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风险偏好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近一年持续上升,增长1.25个百分点。刘帆说,这一趋势与美国在多个降息周期中居民增配股票和非货币基金的行为相似,表明在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倾向于具有更高风险收益比的产品。因此指数基金在多资产配置中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产品特征来看,指数基金也具有多种优势。刘帆表示,在政策大力推动下,科创债ETF、跨市场ETF等新品类涌现,为市场提供了多元化的投资选择,其资产配置、风险分散等优势受到认可。“预计指数基金规模将保持高增长速度。”她说。

权益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今年以来,权益资产配置价值愈发凸显,指数基金是布局权益市场的优质工具。”刘帆说。在她看来,当前股票资产的最大回撤收窄,而低利率、市场情绪改善推动上行波动率扩张,形成股票不对称风险收益结构。一方面,大资金对A股托举效应明显,这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股票市场风险偏好降低幅度;另一方面,‘反内卷’、促消费等政策逐渐发力,市场对供需改善、企业盈利返回上行通道、地产止跌回稳等预期积极定价。

从增量资金角度看,刘帆认为,未来将有三类资金为权益市场注入动能:一是保险资金,其倾向于配置高股息的大盘类资产;二是居民储蓄,当前已突破120万亿元,或成为潜在增量资金来源;三是外资,其补配中国股市具备空间,偏好流动性好、分红稳定的大盘蓝筹股。而且,这三类资金均较为关注仍处于低位的大盘宽基指数,指数基金或成为增量资金的重要配置工具之一。

指数“国际化”吸引外资入场

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A股赚钱效应的提升,海外投资者也持续增配A股。刘帆说,外资偏好基本面稳健、流动性强的龙头股,也偏好被动投资,这类资金的入市有助于推动价值投资、指数化投资理念普及,降低市场短期投机性交易的占比。据悉,兴银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发起正在发售中,发行时间为8月11日至21日。

刘帆认为,自2018年A股被首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以来,境外指数化资金的持续流入显著改变了市场生态,推动了流动性、定价效率和公司治理透明度的同步提升。这一外部长期资金的入场,促使交易机制、信息披露和衍生品工具等方面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为更深层次的市场开放奠定了基础。展望未来,她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话语权逐渐增强,海外资金增配A股进程还会继续,为A股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同时,产品端、交易机制或将继续创新,A股指数化投资生态或进一步向成熟市场靠拢,为投资者带来丰富、低成本的全球化资产配置选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