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牛市中公募基金行业出现反常操作,绩优基金密集限购,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崇拜到业绩为王、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的蜕变。

牛市中公募基金新“画风”:

重业绩甚于重规模,明星光环让位于平台作战

市场牛气正浓,沪指冲破3700点,两市成交额连续突破两万亿元,公募基金行业却出现“反常操作”:绩优基金密集发布限购公告,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光环悄然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平台化、团队制”的投研新风尚。

与上一轮牛市不同,基金公司争相发行新基金、追捧明星基金经理的情形不再。经历一轮牛熊轮回,基金行业正经历从规模崇拜到业绩为王、从个人英雄主义到体系化作战的蜕变。

3700点绩优基金限购潮:重业绩甚于重规模

上证指数重返3700点,绩优基金接连开启限购。财通证券资管、招商基金、中欧基金等旗下多只基金公告限制大额申购。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50%的约190只主动权益基金中,有31只暂停申购或限制大额申购。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指出,绩优基金限购是基金公司在短期收益保护与长期策略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基金分析师谈福嘉则分析了大量申购资金涌入给基金经理投资操作带来的压力。

事实上,特定类型的基金也存在容量上限。监管导向也反复强调持有人利益优先。基金公司通过限购来避免出现“规模陷阱”,展示了对投资者的责任感。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限购不可避免要影响管理费收入,但这种“牺牲”是对长期品牌价值的战略性投入。盈米基金高级研究员王泽涵也认为,选择长期品牌价值对基金公司长远发展更为重要。

公募基金自购呈现新特点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自购热潮持续升温,呈现出诸多新特征。从自购力度来看,增长态势显著。截至8月15日,已有137家公募基金实施自购,自购总额超50亿元。

谈福嘉认为,多家基金公司自购行为释放了对市场估值合理性的认可,并包含了向市场传递信心的意图。另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认为,这其中不乏政策引导的作用。

在自购结构上,权益类基金成为主力。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公募机构自购权益类基金的净申购额已超过27亿元,占比过半。

谈福嘉说,权益基金自购将基金公司自身利益与投资者深度捆绑,展现出基金公司的责任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任度。另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基金公司也希望通过自购助力绩优产品持营。

自购时机的选择更能凸显今年自购的独特性。以往,基金公司多在市场下跌时进行自购,而今年不少公司在股市处于向上突破阶段,大笔自购股票型基金。

“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减弱

与过往依靠“明星”吸引资金的模式不同,公募基金行业正逐步摆脱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依赖,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积极转型。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直言,现在明星经理的效应有所弱化。永赢基金表示,可持续的投资业绩越来越依赖强大、协同、可复制的平台化投研体系。

盈米基金高级研究员王泽涵称,投资者往往对明星基金经理有较高的预期,但单只基金很难在不同市场风格、不同行情下都取得亮眼的收益。明星光环随之减弱。

代景霞认为,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公司开始着力打造团队化模式,弱化个人光环,这一趋势是监管引导、市场变化以及基金公司内部改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追捧明星经理转向实力考量

近期,A股市场洋溢牛市氛围,权益基金赚钱效应再度回归。在市场热度回升的背景下,基金行业的“集体选择”呈现新特征:大面积权益基金实施限购;一批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旗下产品;“去明星基金经理化”导向愈发清晰。

“限购、自购、去明星化”三重趋势叠加,推动投资者决策逻辑发生深刻转变——从过往追捧明星基金经理,逐步转向对基金公司综合实力的理性判断。

代景霞表示,去明星化打破了“明星经理=稳赚”的认知,基民开始更关注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稳定性、投资能力、长期业绩可持续性。限购和自购行为成为基民判断基金“质地”的参考信号。

王泽涵也表示,“明星基金经理”光环弱化,警示投资者需跳出“单一业绩”视角,在选择产品时,除历史业绩外,更要关注投资策略、方向、框架及产品定位等核心要素。

从市场反馈看,这一转变已显现效果。投资者不再追逐明星基金经理,而是将筛选维度放在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及业绩可持续性上。

应对市场震荡,策略调整聚焦“定力”与“实力”。限购基金策略的调整将基于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平台化模式的优势在应对复杂行情时尤为突出。

从追捧“明星”到聚焦“实力”,基金投资者决策逻辑的转变,既折射出行业生态的成熟,也彰显出投资理念的升级。

随着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业内预计,基金行业竞争将更聚焦投研能力、产品创新与投资者服务,而投资者也将在更全面的考量中,稳步走向长期价值投资。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