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A股市场交投热度攀升,权益基金限购动作频频。永赢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对热门产品实施限购,主要涉及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和红利主题基金。业内人士分析,限购旨在避免规模激增对策略执行的干扰,确保策略有效性。投资者需理性看待限购背后的规模管理逻辑。

  近期A股市场交投热度攀升,权益基金限购动作频频引发关注。

  8月2日,永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自8月4日起,投资者办理永赢睿信混合的申购业务时,如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申请金额高于100万元,公司有权全部或部分确认该笔申请失败。

  Wind资讯数据显示,永赢睿信混合成立于2023年12月份,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其规模已达50.16亿元。自成立以来至8月3日,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为66.14%。

  事实上,这已是永赢基金年内第二次针对热门产品实施限购。2月份,永赢先进制造智选混合发起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基金管理人迅速将其单日申购上限设为100万元。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能有效避免规模激增对策略执行的干扰。

  这并非个例,近期实施限购的主动权益基金呈现鲜明的品类特征,“限购主力”多为量化小微盘策略基金和红利主题基金。

  例如,7月24日,国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将旗下国金量化多因子的单日申购限额从1000万元降至1万元;中信保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更是年内三次下调旗下中信保诚多策略混合(LOF)申购限额,从200万元一路收紧至1000元。Wind资讯数据显示,这两只产品年内净值增长率分别为28.56%、35.62%。

  业内人士分析,量化小微盘基金的限购与策略容量密切相关,红利主题基金的限购主要由于资金避险需求升温。

  在此背景下,近期债市波动推高利差,高股息资产的“类债券”属性受市场追捧,泰康红利低波ETF联接、建信红利精选股票发起等产品纷纷暂停大额申购。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陈宇恒表示,这类基金规模激增后的核心矛盾在于红利策略依赖高股息个股的稳定持仓,短期资金大量涌入可能迫使基金经理在分红除息前后被动调仓。

  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红利基金的限购本质上是“防御性保护”。从行业逻辑来看,优质主动权益基金的限购往往与业绩表现正相关。

  总体而言,陈宇恒表示,权益基金的密集限购并非看空市场,而是在市场热度攀升期对策略有效性的主动维护。对投资者而言,需理性看待限购背后的规模管理逻辑。

  中信保诚基金权益投资部助理总监江峰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重点关注四个方向。李静文认为,展望下半年,债券收益率曲线仍有望延续牛陡格局。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