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经理人数突破4000,行业人才竞争加剧
AI导读:
截至2025年5月10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突破4000大关,人才竞争加剧。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行业从“拼规模”向“拼质量”转型。基金经理人数增长带来新生力量,也提出新的挑战,如追求长期业绩稳定,淡化相对排名等。
随着公募基金规模不断攀升,站在行业金字塔顶尖的基金经理人数也在持续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0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突破4000大关,与2018年相比几乎翻倍,这标志着基金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加剧了行业内的人才竞争。
近期,证监会发布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标志着基金行业将从“拼规模”向“拼质量”转型。人才战略的革新成为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公募基金经理人数的激增,既为行业带来了新生力量,推动了投资策略的多元化,也对基金经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追求长期业绩稳定,淡化相对排名等。
基金经理人数破4000,差异化竞争成关键
截至5月10日,公募基金经理人数已达4017人,较2018年末的2025人接近翻倍。这一增长趋势背后,是基金行业对多元化投资需求的积极响应,以及基金经理对差异化竞争路径的主动探索。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指出,基金经理需主动寻求差异化竞争,基金公司也应开辟特色化发展空间。
为构建差异化投研能力,基金公司需从人才筛选与培养两方面着手,注重多元化背景、投资理念契合度及创新思维,并通过完善培训体系、推动团队协作等方式,帮助基金经理提升投研能力。此外,个性化激励机制的引入,将进一步激发基金经理的创新动力。
主动权益类百亿元级基金经理数量下降
在基金经理人数突破4000的同时,管理规模超100亿元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数量却出现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1日,该类基金经理人数已减至98位,与2023年一季度末相比锐减超48%。这一变化反映出《行动方案》对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和持股集中度的合理约束,以及对长期业绩稳定性的重视。
新规约束下,百亿元级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数量与规模扩张受限,促使基金经理将精力集中于优势产品,通过深度研究、优化策略来提升单只产品业绩。未来,具备长期业绩稳定性和合规管理能力的基金经理将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去明星化”趋势明显,构建一体化投研体系
百亿元级基金经理数量的下降也反映出“明星效应”的降温,基金经理“去明星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基金公司更加注重“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通过增聘基金经理、推动团队共管模式等方式弱化个人标签。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容,平台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基金公司通过强化平台型投研体系建设,力争获取高质量的规模增长和投资收益。同时,指数基金、ETF等工具化产品也成为“去明星化”的重要抓手。
虽然近年来基金经理人员变动频繁,但资管行业的高流动性是国内外普遍现象。公募基金行业在投研平台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将继续涌现出新的投资人才,推动行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