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分化显著。近三成产品累计回报为正,但也有半数跑输业绩基准逾10个百分点。百亿爆款基金数量锐减,长效考核机制备受关注。

随着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的政策预期升温,存量产品的历史业绩正被置于更严格的审视之下。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成立满三年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不足三成者近三年累计回报为正,同时也有超过半数者跑输业绩基准逾10个百分点。

在超过七成仍未完成业绩“填坑”的产品里,有37只产品近三年累计回报仍处于“腰斩”。值得关注的是,受业绩拖累,曾经的87只百亿爆款基金如今仅存23只,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缩水,部分产品规模甚至不及三年前的两成。

三年业绩分化

A股三年震荡市如同一场残酷的压力测试。数据显示,上证指数在这期间最低跌至2635.09点,最高上探3674.4点。受益于近半年的行情回暖,主动权益基金快速收复失地。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3月24日,成立满三年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共有3611只,其中1018只产品近三年来累计回报收正,占比不足三成。

表现最佳的是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近三年累计回报为131.68%,远超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其他北交所主题产品如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万家北交所慧选两年定开A业绩同样居前,回报均超过70%。排名前五的还有招商优势企业A、金元顺安元启,收益率分别为89.98%、73.16%。

业绩的另一端更为严峻。近三年累计回报“腰斩”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有37只,跌幅最大的金鹰多元策略A区间收益率为-65.96%,民生加银创新成长A跌幅同样超过60%。主动权益产品的三年期业绩首尾差距近198个百分点。

公募基金长效考核机制近年来被监管部门多次提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中的权重。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初稿还提出,要结合产品与业绩比较基准情况,对低于业绩比较基准10%或负收益的产品,基金经理薪酬下降等措施。

提高公募基金长周期考核比重,释放了引导资管行业摒弃短期逐利、转向长期价值投资的强烈政策信号。长周期考核机制将倒逼基金公司调整内部激励体系,促使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减少短期投机行为,提升投资策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