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自去年四季度开始,代销渠道关注固收+和多资产类产品,监管引导股票直投力度加大。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发布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等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目前,理财子投资权益方式多样,但问题主要在于需求。监管鼓励理财资金入市,但面临投资者认可和风险控制等挑战。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代销渠道开始关注固收+和多资产类产品,有国有行理财子人士表示,或许是由于监管的引导,股票直投的力度在今年有望加大。在最近的全国两会期间,理财资金直投权益被再一次提起。3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再提打通理财中长期资金入市。

今年1月22日,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允许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并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自去年9月份开始,在银行理财资金直投权益市场方面,引导性政策就在不断出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

当前,理财子投资权益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基金间接参与,二是购买优先股,三是购买公募REITs;现在又增加了定增的途径。然而,对于理财资金直投权益来说,问题主要在于需求。投资者倾向于流动性强、安全性强的产品,而含权益的理财产品收益周期长且波动较大。市场目前对权益保持配置概念,从更长周期考量收益。但实际情况是,理财产品期限不断缩短,超过80%的理财产品为开放式,其中超过30%为现金管理类。

监管鼓励理财资金入市,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需先让投资者认可市场。银行理财市场中,99%是个人投资者,97%的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类。权益类产品在整个理财市场中相当“小众”,存续规模占比仅为0.2%。因此,增加理财资金直投需从其他渠道入手,如通过互联网代销理财产品,最先可能推出的是含权类风险较高的产品。

互联网平台投资者相对银行客户,高风险产品投资经验更丰富,风险容忍度更高。且理财产品购买存在不便,渠道壁垒依旧存在,对权益类产品更加不利。当前,银行理财投资经理对权益投资的态度谨慎。国债收益攀升,中长期纯债基金净值回撤,是基金赎回信号。理财收益方面,截至3月10日,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为2.43%,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较高。银行理财开始将目光转向权益,但困境在于如何控制回撤。

客户将理财产品定位为“存款替代”,增加权益占比,如何不亏钱是理财子面临的挑战。出于性价比考虑,理财投资公募基金内部发生结构性变化,由主动型公募转向被动投资。考虑到股票直投带来的投资风险,一位多资产投资员表示,不敢大规模投资股票,因为波动性太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