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债市场成机构新战场,2025年配置价值凸显
AI导读:
今年的可转债市场正成为机构固收资金激烈争夺的“新战场”。基金经理李波表示,2025年可转债市场将迎来多重积极因素的共振,配置价值显著。他管理的中欧可转债基金通过量化策略实现增强,业绩远超基准。可转债市场供需格局改善,或推动估值中枢上行。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聂林浩)今年的可转债市场正成为机构固收资金激烈争夺的“新战场”,吸引众多投资者目光。
作为深耕可转债市场7年的基金经理,李波见证了国内可转债市场的迅猛扩容。自2017年进入证券行业,他作为固定收益分析师开始深入研究可转债。2020年4月,他加入中欧基金,并迅速成长为中欧可转债基金的基金经理,在可转债投资领域独当一面。
李波擅长运用量化策略对可转债进行有效定价,并从可转债风险收益的“非对称性”中挖掘超额收益。他预测,2025年可转债市场将迎来多重积极因素的共振,配置价值显著。
李波指出,过去一年可转债市场最典型的投资机会出现在去年四季度的科技板块,其风险收益非对称性特征尤为突出。
他解释称,其研判的核心逻辑在于,当股票市场波动率显著上升时,可转债作为波动率敏感型品种却受市场情绪影响呈现估值折价。例如,科技板块股票进入主升浪阶段,而相应可转债的溢价率却被压缩至个位数,此时可转债价格与正股存在明显时滞,形成“下有债底保护、上无溢价透支”的击球点,风险收益比呈现明显的非对称性。
这一判断的有效性在他所管理的产品业绩上得到验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5日,李波管理的中欧可转债债券A近6个月回报率超过30%,远超同期15.29%的业绩基准,较中证转债指数涨幅超出11个百分点。
基于转债等权指数实施量化增强策略
随着中欧多资产团队的转型升级,中欧可转债基金也经历了策略转型。作为公司可转债旗舰产品,该基金自2024年以来果断舍弃权益仓位,专注于可转债投资,并转向量化策略。
“这一决策背后,既有部门整体量化转型的推动,也源于长达半年多的实盘验证。量化模型更强调期权定价逻辑,通过动态捕捉波动率变化和估值错配机会获取超额收益。”李波介绍,中欧可转债基金选择等权指数为基准,并借助量化工具实现增强。
他表示,选择等权指数作为基准,是基于其历史表现的理性选择。截至2024年末,等权可转债指数自2018年以来年化收益超10%,远超同期中证转债指数、偏股基金指数和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等,在风险收益比上具有显著优势。
“其中的奥秘在于,可转债的期权特性决定了其对波动率有天然偏好,而转债等权指数破除了银行转债等低波动资产的权重压制,更贴近小盘风格。小盘股波动率更高,可转债期权价值更易释放,两者更加适配。”李波解释道。
在转债量化策略层面,李波透露,该量化模型基于蒙特卡洛路径模拟对可转债进行定价,核心在于通过刻画可转债生命周期内可能触发的博弈节点,来计算不同情景下的现金流现值。“这种动态定价机制,擅长捕捉两类超额收益的机会:一是期权价值被低估的估值洼地,二是正股启动但转债滞后的非对称性收益。”他说。
可转债市场多重利好因素共振
当前,李波认为,可转债市场正迎来多重积极因素的共振。从市场驱动逻辑来看,2025年股票市场风格对可转债较为有利,尤其是AI带动的科技板块结构性行情,叠加纯债资产收益率走低,促使“固收+”资金加速流向可转债市场。
从供需层面来看,2025年或有超千亿规模的存量可转债退出市场,而新增供给缩量,造成供给缺口。此外,今年以来权益市场情绪逐步回暖,但机构的风险偏好提升较为缓慢,目前对可转债整体配置不足。供需格局的改善,或将推动可转债估值中枢上行。
在投资操作层面,李波指出,2025年可转债市场要求投资者具备更高的波动容忍度和风险偏好。他认为,今年市场分层效应将更加显著,传统低价稳健型品种可能持续跑输,而具备较大弹性的标的将主导超额收益的创造。
“在大的产业趋势下,科技主线仍将是今年确定性较强的方向,但需关注短期节奏。同时,我会在周期行业中观察需求侧潜在修复的可能,以及供给侧是否有改善迹象,把握其中的机会。”李波表示。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