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AI投资建议的普及,通用大模型荐股荐基是否应纳入证券投资咨询牌照监管引发争议。券商人士对此存在分歧,同时业界也建言加强算法监管,降低趋同性风险。

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通过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来寻求关于股票基金的投资建议,这一趋势也引发了新的监管问题——通用大模型荐股荐基是否应纳入证券投资咨询牌照监管?

随着AI平台提供的投资建议在投资者中逐渐普及,这种情形可能构成了证券投资咨询活动。然而,通用大模型更多被视为“工具”,技术中立性成为不纳入证券投顾牌照监管的理由之一。对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券商人士,发现业界对此存在分歧。

未来,监管部门在AI投顾业态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并探索出有效的治理路径,值得持续关注。今年春节以来,陆续有投资者向DeepSeek-R1、豆包等平台寻求投资建议。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不同平台提供的证券投资咨询结果存在显著差异。

部分券商人士认为,尽管通用大模型荐股荐基尚未商业化,但已对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纳入监管能够确保投资建议的专业性和合规性。然而,也有观点认为,AI技术本身更多具备“模型”和“工具”属性,在未商业化前提下,无需纳入投资咨询牌照监管。

此外,券商还建言加强算法监管。近期,“数据污染”和“AI幻觉”问题频发,引发了对AI投资建议合规性的讨论。部分券商人士认为,AI技术是中性的,最终判断与选择取决于用户。但也有观点认为,AI输出内容的合规与可信至关重要,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在智能投顾业务监管方面,有券商建议加大智能投顾监管“沙盒”试点,加快制定具体规范。同时,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AI的发展应用应参考对高频量化交易的监管策略。

关于AI荐股可能引发的趋同性风险,多名受访人士认为,虽然存在可能,但发生概率不大,市场不必多虑。建议通过监管引导机构增加算法差异化,加强投资者教育,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