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强化汽车行业监管,确保生产一致性
AI导读:
工信部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加大抽查力度,确保实际产品与申报状态一致,加强监管既是对行业乱象的针对性回应,也是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线的必然之举。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官网消息,6月9日,工信部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根据通知,检查范围覆盖已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的相关企业及产品。
在抽取样车环节,将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车型的抽查力度;在检验检测方面,组织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对送检样车开展国家标准符合性检验检测,重点核查整车结构参数、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项目。对于检验不合格、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将采取公开通报、暂停相关产品《公告》、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罚措施。
车辆生产一致性是指,实际生产销售的车辆产品的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需与《公告》批准的车辆产品、用于试验的车辆样品、产品合格证及出厂车辆上传信息保持一致。
“工信部加强对汽车行业的监管,能够有效防控风险,发挥警示作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过去政府对产品一致性监管更多依赖企业自律,如今转向更严格的监管举措,这一转变在汽车行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尤为关键,既能切实控制行业质量风险,也是对消费者权益负责的重要体现。忽视生产一致性管理,甚至在恶性价格战中放松品质管控的企业,将受到严厉处罚。
“质量缰绳”勒住“狂奔车”
工信部此次监管行动,正值中国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与舆论战之际,旨在解决当前汽车行业竞争乱象下可能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为狂奔中的中国汽车产业套上“质量缰绳”。
近期,比亚迪与长城汽车围绕“常压油箱”事件展开激烈“口水战”,吉利汽车高管也加入其中。更早前的3月底,小米SU7事故将智能驾驶安全推向舆论顶峰。小米SU7 Ultra也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引发车主不满,被要求无损退订维权。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快速发展、产品创新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车辆标准状态因技术迭代频繁变化。确保实际产品与申报状态一致、让质量始终处于可控范围,避免消费者成为技术测试的“实验对象”,已成为行业监管的关键课题。
崔东树认为,随着智能新能源车进入产品快速迭代期,部分企业可能出于抢占市场等目的,将未经充分验证的不成熟技术投入应用。工信部显著加强生产一致性监管力度,尤其针对OTA升级等可能改变车辆状态的技术应用建立严格管控机制,杜绝“带病上路”现象。
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内基本不存在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的问题,但随着技术加速升级,这一情况已逐步显现,尤其在L2/L3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等需要大量数据支撑测试的领域更为突出。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在相关技术尚未经过充分验证完善的前提下,便将其投入应用,增加了风险隐患。
2024年,市场监管部门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5万件,占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总量的22.4%。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智能辅助系统失灵、中控黑屏、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面“锁电”、篡改或拒绝提供汽车数据、虚假或“超前”宣传等。
一些企业为了迅速推出产品,大幅压缩研发周期,忽略了产品在高寒、高温、高原等复杂环境下的充分验证,为后续质量问题埋下隐患。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信任危机。
“当前汽车行业发展节奏加快,行业发展变得更加激进,但在追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秩序,避免浮躁。”酷睿程一名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此次产品一致性问题监管外,工信部今年以来已从多个方面强化了对汽车行业的监管。
4月16日晚,工信部网站发文表示,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
近日,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示了关于征求《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拟立项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意见的通知,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划定了安全底线。
5月底,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后,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车圈乱象亟待整治
监管部门强化监管背后,汽车行业乱象层出不穷,包括智能驾驶安全、车企过度宣传、新能源车起火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汽车市场发展速度过快、竞争态势激烈,叠加产能过剩导致的供需失衡。企业为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急于推出“特色技术”,忽视了技术落地前的充分验证,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另一方面,车企为了竞争不惜以价换量,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潭,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车企推出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并大肆宣传,核心还是为了打造差异化,把车卖出去。”一名自动驾驶行业人士表示,对于整车厂而言,卖车是主要业务,成本决定了利润和市场竞争力,低成本产品上无法布置太多安全冗余。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指出,汽车行业内存在不遵守商业规则的竞争,有的主机厂偷工减料,甚至危及汽车安全、寿命和可靠性。汽车价格战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蔓延,多个品牌产品售价大幅下降,车企利润下滑。
6月7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价格战发展到恶性竞争,从口水战发展到人身攻击战。保证企业自律的前提是依法合规经营。
针对价格战,从行业长远发展考量,“可持续发展”是关键。无序价格战会透支企业利润、挤压技术研发与质量管控空间,对行业生态造成系统性伤害。唯有摒弃短视的恶性竞争思维,聚焦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才能实现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崔东树认为,此次监管强化体现了国家对汽车行业技术进步“谨慎创新”的科学态度,既鼓励产业升级,也要求技术应用经过充分验证,确保生产一致性这一质量基础不动摇。这样才能在行业稳定可控发展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协调统一。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