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服务业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AI导读: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近日,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聚焦新时代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探索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智慧养老、康养综合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仍需解决。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亿人,占比分别为22%、15.6%。如何为这一庞大的老年群体做好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品牌机构参展参会,聚焦新时代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探索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展会主办方、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执行会长徐建中表示:“我国老年群体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当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社会主要的养老服务形态。与居家、社区养老相比,机构养老虽服务老年人数占比不多,但其专业性更强,功能作用不可替代。为满足日益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截至今年,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数量已达40.4万个,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2.2%,并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建设了30余万张家庭养老床位。
“我们的服务内容涵盖机构养老、社区服务、康复指导、辅具租赁及适老化改造等,以‘1+N’机构社区联动全覆盖模式,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内蒙古包头伍心孝荣智慧康养服务中心负责人魏巍介绍道。同时,智慧养老、康养综合体等新业态也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不断涌现。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基本、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承担了超过90%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满足日益多样的居家养老需求,当前,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乃至上门打针、上门体检、上门护理、上门康复等专业的养老服务逐渐走进家庭。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将适老化改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配套建设中,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社区养老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有力支持。广东全省已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超2.1万个,农村覆盖率超七成;重庆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800多个、农村养老互助点近8000个,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各地因地制宜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功能完善、群众可及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正推动三类养老服务贯通协调,加强各类养老服务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协调联动,让老年人无论在家庭、社区还是机构,都能够享受到方便可及的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养老、智慧养老理念在养老服务业中不断兴起。森丽康科技研发的“小丽”系列机器人,能够陪伴老人聊天、健身,帮助老人与亲友通话,并在危急时刻快速监测跌倒并一键呼叫家人、社区和医疗机构,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该公司副总经理高雅表示:“我们积极发展智慧养老,将AI机器人作为核心载体,推动养老服务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辅助型转变。”
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随着未来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科技服务接受程度较高的人群将逐渐步入老龄化,科技养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然而,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在设施、人员、机制等方面还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适老化设施不足、专业护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发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认为,未来10年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期。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养老服务从以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从以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从以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转变,从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质量的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转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