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做菜新服务兴起,行业规范发展待探索
AI导读:
近年来,上门做菜的新服务在社交平台上走红,为年轻人提供就餐新选择,也为烹饪爱好者开辟就业新途径。但行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加强引导和规范,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权益。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上门做菜新服务,如何更好发展?
新华社记者钟焯、王雨萧、曹祎铭
近年来,上门做菜的新服务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为年轻人提供了就餐新选择,也为烹饪爱好者开辟了就业新途径。这一新兴服务市场反响热烈,但其未来发展与规范仍需深入探讨。
上门做菜悄然兴起
在广州工作的“95后”彤彤(化名)下班后直奔客户家中做晚餐,这是她在小红书上接单后的又一次上门服务。到达后,她迅速按需加工起客户备好的食材,不一会儿,三菜一汤便摆上了餐桌。
记者了解到,小红书上关于上门做菜的帖子数量众多,不少B站博主也发布了相关视频,点击量可观。发帖的网友多是兼职,以做家常菜为主,人工费一般在50元至100元不等。
随着市场需求增长,部分专业团队和家政公司也开始推出上门做菜服务。广西南宁一个上门代厨团队的负责人黄立鹏表示,他们团队6人都是“90后”,客户以青年群体为主,单人月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上门做菜为何受欢迎?
上门做菜作为一种定制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追求品质、个性等多元化用餐需求。既能“吃得方便”也能“更合口味”,还能实现个性化定制,从沟通菜品到烹饪方式、口味需求,消费者均可自主把控。
此外,在坐月子、家庭宴请等特定场合下,上门做菜也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南宁市民赵慧妍在产后坐月子期间,便请了专门上门提供月子餐的厨师。
上门做菜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增收渠道和就业选择。彤彤表示,上门做菜让她将爱好和厨艺“变现”,如今上门做菜已成为她的主业之一。
如何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尽管上门做菜服务受到欢迎,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保障陌生人上门的安全?餐食出问题、口味不满意怎么办?如何约束和监管上门服务的提供者?
受访法律人士认为,上门做菜服务处于家政、烹饪两个行业的“交叉地带”,需规范发展。相关服务平台和公司应建立从业人员预先审查机制,明确各类收费标准,并主动与消费者签订服务合同或协议。
为保证卫生,一些上门做菜服务平台规定服务人员在上门服务时须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包括厨师帽和一次性口罩、手套、鞋套。同时,服务者需按规定持有健康证明,并购买相关保险。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一些专业团队仍看好上门做菜服务的市场前景。他们认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还需进一步解决匹配效率和成本问题。
随着“上门经济”的兴起,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上门服务的引导和规范,制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服务资质、服务过程、服务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更好保障从业者和消费者的权益。
(文章来源:新华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