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汽车风阻系数成为新能源车企竞争焦点,但测试争议频发,折射出行业过度内卷和民间测评乱象。加强民间测评监管,制定统一国家标准,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最近,一个冷门技术参数——汽车风阻系数上了热搜。起因是汽车博主自费测试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得出的数据与企业公布的数据有较大差距。而企业在公证机构见证下,通过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在风洞实验室全程直播测试,证明数据并无虚标,引发广泛关注。

汽车风阻系数是衡量车辆行驶时空气阻力大小的关键,直接影响燃油经济性、续航能力、高速稳定性和噪声水平。数值越低,空气阻力越小。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低风阻已成为新能源车企竞争中的“有感数据”,不仅能影响消费者认知,还能提升续航里程。

回溯至2012年,特斯拉Model S横空出世,将风阻系数与科技含量捆绑营销,重塑了行业和消费者对“低风阻”的认知。此后,诸多新能源车企开始效仿,风阻系数纪录不断被刷新。

此次风阻系数测试之争,表面是数值之争,背后折射出行业过度内卷。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产品成本下降速度不及售价下降,竞争已从价格转向技术参数。车企在新车发布会上,都在极力追求数据极致,风阻系数成为比拼的焦点。

流量至上思维也在影响营销传播生态。自媒体从业者众多,流量稀缺,部分自媒体通过碰瓷名企或名人制造对立,博取眼球,实现流量积累和商业变现。

汽车风阻系数测试需遵循科学标准和方法,需强大技术和实力支撑。中国汽研风洞实验室造价高昂且稀缺,测试前需遵循国家或行业标准,确保测试规范性和结果可靠性。测试条件改变、人员操作不专业都会影响结果,透支公信力。我国缺乏统一的整车空气动力学风洞测试国家标准,为民间测试留下空间。

从懂车帝新能源车型冬季续航测试到汽车博主对热门车型的碰撞测试,再到自媒体人对汽车的高速“飞坡”测试,每次测试都引发争议。这些争议映照出行业测试乱象,提醒相关部门加强对民间测评监管,加快制定与修订相关测试国家标准,保护消费者权益,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尽管汽车风阻系数被塑造成科技感象征,但它主要影响汽车能效,在高速场景下感受强烈。对普通用户来说,在日常道路上行驶,影响并不明显。车企应追求各项指标均衡发展,将技术转化为用户体验。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