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待优化,行业面临新挑战
AI导读:
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42.7%。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车企在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存在不当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投诉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预售定金争议、车型更新引发不满、优惠未兑现等问题。新能源车企应优化服务,建立消费者信任,明确标注销售条款,避免夸大宣传,加强售后保障。
今年前4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销售模式转变及产品更新迭代加速,部分企业在营销和售后服务中的不当行为引发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消费环境亟待进一步优化。
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三类较为集中的新问题:一是预售模式盛行,定金退款争议频发;二是车型快速更新引发老车主强烈不满,消费者购车后不久,厂家便推出配置更高、价格更优的新款车型;三是商家承诺的置换补贴或其他优惠在交付过程中未能如期兑现。
新能源车企应摒弃重营销轻履约的短视行为,全链条优化服务流程,以建立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车企在销售协议等条款中应明确标注车辆配置、预计交付时间及退款条件,同时清晰明示各类补贴政策的适用范围和截止时间,不隐瞒任何限制条件。
在技术应用层面,新能源车企应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宣传。智能化技术虽然带来了新体验,但也伴随着系统故障频发等问题,如中控屏幕卡顿等。车企对辅助驾驶的宣传定义应明确,不得利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技术进步需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出现问题后,车企应以消费者为中心积极解决,并根据用户反馈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车企拥抱新技术需适度营销,避免制造噱头,以免损害品牌形象。
从购买到使用,售后保障环节的服务同样至关重要。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逐步提升,车企应增加相应的维修网点,并加大维修人才培养力度。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退役潮”,相关企业应提供合理、科学的电池回收方案,确保车主权益。
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相关部门和企业需积极作为,共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毕竟,方向盘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只有让消费者满意,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