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抖音直播持续加大对违规打赏的治理力度,通过细化治理手段和经济、流量双重约束,降低主播诱导打赏违规行为。平台秉持市场与法治思维,鼓励合法交易,惩罚违规商家,但需统合多方责任,形成协同共治局面,营造健康直播生态。

直播经济的崛起,让“赚打赏”成为不少主播的收入来源。但在此过程中,也滋生了一些打赏乱象,如主播利用情感伪装、低俗内容等手段违规诱导观众打赏,甚至引发线下诈骗,这不仅破坏了直播环境的公平性,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此,抖音直播持续加大对违规打赏的治理力度。在“2025共建文明直播”沟通会上,抖音直播宣布将进一步细化治理手段,重点加强对诱导消费类违规主播的经济管理,对违规场次采取资金冻结、提现考核、延迟结算等措施,以持续做好主播与用户的消费服务,共同打造健康合规的直播生态。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平台主播诱导打赏违规行为下降了25%。

从直播带货、信息分享到知识创作、才艺展示,“直播生活”已深入人们的日常。主播作为市场主体,只要其经营行为合法合规,就应支持这种新型经济形态的自由发展,避免过度干预。

直播打赏的本质是消费者为从主播处获得情绪价值而支付报酬。情绪消费或冲动型消费是人类消费的常态,对直播打赏行为应以正常市场思维看待。

真正需要治理的是突破法律与公序良俗的诱导打赏或诈骗行为。中央网信办发布的2025年清朗专项计划明确指出,要打击高额返现吸引打赏、情感伪装诱导打赏等乱象。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扰乱平台健康可持续发展。

抖音直播通过流量约束和经济限制双重手段约束主播行为。流量约束包括警告、中断直播、收回直播权限等处罚;经济限制则包括资金冻结、提现考核、延迟结算等措施。

平台对违规打赏的治理秉持市场与法治思维,鼓励合法交易,惩罚违规商家,这是市场的正义。但平台难以对每场直播进行全方位、实时性监控,需统合平台、主播、公会与监管部门等多方责任,合力共治。

此外,关于设置直播打赏冷静期与打赏额度限制的建议,虽引发争论,但一刀切的做法有违经济规律。诱导打赏违规有轻重之分,平台应依法合理处置,不能袒护也不能越权。

只有在明确各方责任与权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主体作用,形成协同共治的局面,才能营造健康、合规、有序的网络直播生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