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我国北方地区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呈现“春收”景象,现代设施农业已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政策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补齐短板。未来,将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转化,强化标准品牌建设与培育,助力产业升级。

  在内蒙古自治区某地的温室大棚,农户们正在采摘刚成熟的香瓜;在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家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AI决策系统培育的樱桃已挂满枝头……眼下,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忙于春耕,众多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呈现出一派“春收”的繁忙景象。

  现代设施农业,作为环境可控条件下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已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我国将现代设施农业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突破口,推动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持续升级,发展成效显著。例如,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示范园凭借智能温室、物联网及先进运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高效生产,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陕西省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则集成了环控、滴灌及无土栽培技术,运用大数据实时监测,突破了季节限制,单位产量高达露地种植的8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代设施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万亩,占全球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约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

  政策在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趋合理,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设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将明显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也将大幅增长。农业农村部还印发了《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展望2035年,设施农业将全面升级,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现代设施农业仍面临区域发展失衡、政策协同缺位、要素保障薄弱、绿色转型滞后等问题。对此,需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要协同构建全域协调格局,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制度设计,完善“东扶西、强带弱”的区域协作体系,破解设施农业空间不平衡难题。同时,完善政策协同配套体系,组建设施农业跨部门协调专班,及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建立政策落实反馈机制。此外,还需创新要素保障机制,设立现代设施农业专项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多元支持体系。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转化也是关键一环。要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绿色技术攻关,增加示范项目补贴,建立企业绿色生产认证体系。同时,完善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创新市场化风险对冲工具,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渠道。

  标准引领与创新双轮驱动同样重要。要强化标准品牌建设与培育,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制定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名品”培育工程。同时,完善设施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推广新型融合模式,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