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创新高,民营企业成为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力量。通过“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民营企业释放百万岗位需求,缓解就业难题。同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促进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

  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达1222万人,民营企业正发挥“稳就业主力军”的作用,成为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力量。随着“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的全面铺开,民营企业释放百万岗位需求,有效缓解了“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为青年人开辟职业新赛道,为企业带来发展新活力。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就业,还激发了经济活力。

  转变就业观念

  “近3年我们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为企业创新发展储备了强大的人才资源。”盛隆电气集团副董事长谢清伦表示,毕业生身上的活力和创新思维是企业创新发展所亟需的。随着新业态新市场的不断涌现,年轻人往往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5600万户,是每年提供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最多的经营主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认为,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更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中表现出强大的就业容纳力和吸引力。

  一批民营企业凭借有竞争力的薪酬绩效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在就业市场上备受青睐。东贝机电集团年均吸纳应届毕业生百余人,并设立高额奖励基金和股权激励措施,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谢清伦认为,民营企业的多元业态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职业选择,并建立容错机制,为毕业生创造发展空间。他介绍了盛隆电气集团的“群体老板制”,鼓励员工内部创业,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然而,部分毕业生对民营企业仍持观望态度。李长安分析指出,一方面,求职者求稳的心态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部分民营企业确实存在用工不稳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深了解。

  “企业和学生之间要多沟通,加深了解,才能真正做到双向选择。”谢清伦介绍,盛隆电气集团会为在校学生提供带薪见习机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

  李长安建议,民营企业要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求职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社会认可度。

  激发产教融合

  高校毕业生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储备,但经验不足、资源有限。民营企业作为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了解市场行情和产业趋势的优势。

  李长安表示,科学的人力投资可以带来更大效益。东贝机电集团打造职业发展学院,确保新员工快速成长,并选拔技术骨干担任导师,邀请高校教授参与培养方案设计。

  一些企业将培养环节前置,与院校合作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湖北祥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行“订单班”模式,与高校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行业输送安全管理人才。

  李长安建议,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应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培养人才,从而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供需对接

  数据显示,近年来入榜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吸纳就业总数有所下降。专家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一些矛盾和难题,如小微企业招聘吸引力不足、大学生就业难与民营企业招聘难并存等。

  为了调动民营企业招聘积极性,各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人社部门加快落实惠企政策;教育部部署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各地搭建信息对接平台提高供需匹配度。

  李长安认为,要加快建设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让就业信息更加透明高效地流动。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创业友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稳固的经济基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底盘”。专家认为,要从稳就业的角度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就业新动能。将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切实落实到位,为就业扩容注入动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