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新规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双融担”等灰色操作。助贷平台正加速调整,中小机构冲刺合规转型,银行告别资金批发“躺赢”模式。业内认为,助贷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通知》对互联网助贷模式提出了全面的规范要求,包括禁止银行与名单外机构合作、实施差异化的风险定价、审慎核定合作费用上限,并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双融担”等灰色操作。

新规出台仅半个月,市场已迅速作出反应。助贷平台正加速调整业务模式,中小机构正全力冲刺最后的窗口期,积极寻求合规转型。作为资方的银行也被迫告别资金批发的“躺赢”模式,一方面逐渐出清高风险助贷机构、控制资金投放节奏,并要求平台加大力度处理客户投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正陆续将权限收归总行,统一规范与助贷机构间的合作模式。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新规的落地,助贷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

助贷新规出台两周,“双融担模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通知》提出多项关键要求,旨在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合规,并保护借款人合法权益。这也意味着综合贷款利率超过24%的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直指此前助贷市场中的“双融担”等灰色操作。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助贷平台通过引入多家担保机构加收费用,变相提高实际年化成本至36%及以上,即“双融担”模式。近年来,“双融担”在助贷圈快速崛起,第三方数据显示,仅最近一年内,新增业务范围包含“融资性担保”“非融资性担保”的企业数量多达1076家。

随着监管要求的加强,助贷平台的收费类目、收费金额等预计将整体下降。同时,《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应对助贷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名单,并禁止与名单外机构开展合作。这将倒逼银行加大对合作助贷机构的把关力度,提升助贷机构的准入门槛,中小助贷机构将受到较大影响。

《通知》中关于信息披露、资金成本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银行告别过去的“躺赚”模式。此前,部分银行对助贷机构的筛选并不严格,导致助贷机构利用担保机构拉升利率、模糊宣传、暴力催收等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监管的加强,已有部分银行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动态调整与助贷机构的合作,并加强合规性整改。

由于目前还有半年左右的过渡期,业内多数平台仍处于观望状态。但也有部分平台预计受到新规冲击较大,已开始全力冲刺业绩,争取在节点前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同时,也有中小助贷平台正在规划后续整改方向,寻找新的业务模式承接高风险客户。

新规或将打破现有的银行、助贷机构、高风险借款人、担保公司的合作模式,使助贷机构和银行端迎来新一轮洗牌。头部助贷机构已形成初步阵营,而小型平台则可能因业务模式被颠覆而陆续出清,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银行也将面临新一轮洗牌,部分依赖第三方平台的银行将加强自营渠道建设,以积累客户、提升数据精准度和完整性,并减少合规风险。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