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研发数据成瓶颈,人形机器人未来待突破
AI导读:
在海南消博会上,擎朗智能市场部总监表示,养老机器人研发面临数据不足问题,国外也没有相关数据。人形机器人需大量场景数据支撑智能发展,但当前数据稀缺且成本高,制约商业化进程。同时,人形机器人领域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但多数仍停留于技术展示阶段。
“养老机器人研发最缺乏的就是数据。”2025年4月13日,在海南消博会期间,擎朗智能市场部总监陈芊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大家都认为先把机器人本体做好,再去国外买数据,但实际上国外也没有养老机器人的数据。”
本届消博会首次设置人工智能展示专区,不仅展示技术成果,也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AI社会实验,多家机器人企业带着最新科研成果亮相。
人形机器人数据无法只靠实验室
“目前看到的数据多来自实验室训练,这远远不够。”陈芊强调,“我们一直强调做服务机器人,很多客户也愿意配合收集数据,只有拥有足够的数据,未来才可能更好。”
擎朗智能机器人年销量已超10万台,销往全球60余国。
人形机器人当前面临数据不足的困境,缺乏数据支撑,机器人难以有效学习和进步。
“数据源于实际场景,但很多场景尚不明朗,众多机器人仍在工厂执行基础搬运任务。”陈芊分析,“虽然这是数据采集的有效途径,但人形机器人未来是否仅限于工厂生产线,我们尚不确定,或许存在更优选择。”
她以智能驾驶为例:“特斯拉表现卓越,得益于大量汽车在实际环境中运行并积累丰富数据。同理,人形机器人智能发展也需大量场景数据支撑。”
养老机器人具体突破时间难以预估。“这是逐步推进的过程,随着技术进步和数据积累,人形机器人将逐渐智能化、实用化,但具体时间线难以预测。”陈芊表示。
高质量数据稀缺及高昂成本是当前制约养老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这些数据需与医疗机构合作获取临床数据,并长期收集老年人行为数据,同时数据标注还需医学专家参与。
有消息称,为训练跌倒检测模型,机器人企业需投入数百万元收集并标注数据。
机器人是否需采用人形?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领域备受瞩目,大量资金涌入。
陈芊指出:“大模型客户涌入推动大量资本进入。所有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都会经历起伏。我们已度过前期波动阶段,实属幸运。”
2013年、2014年服务机器人兴起时,中国送餐机器人企业多达数百家,但如今所剩无几。
“人形机器人仅是外在形态,真正期望的是智能。当前大部分机器人‘小脑’发达,运动能力突出,如跳舞、打太极、翻跟斗。”陈芊强调,“但机器人真正需要的是‘大脑’,即数据驱动的智能,如小孩般不断学习。现有人形机器人智力水平或仅三岁,能走路、简单对话,但让其关灯,可能无法理解。”
人形机器人春晚亮相引发关注,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但多数机器人仍停留于展示运动控制技术阶段。各公司选择不同技术与商业路径,部分投资人追求长期价值,部分则寻求快速回报。
陈芊表示:“技术展示可体现公司实力,有投资者愿投资此类企业,说明他们看重公司技术能力。”
同时,部分企业更注重机器人商业化应用,让机器人组团进行清洁、擦桌子等人类不愿做的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