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近期,“租银联动”模式在金融租赁领域备受关注。该模式通过银行业务介绍,为融资难、融物难的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实现跨界合作。多家金租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已采用此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未来,该模式有望进一步拓展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本报记者石健北京报道

银行授信后,金租公司购置设备进行租赁,为融资难的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近期,一家新能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了其尝试的“租银联动”模式。

当前,众多金租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正采用“租银联动”模式,通过银行业务的介绍,为融资难、融物难的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打破了以往银行与租赁公司的竞争关系,实现了跨界合作。

多位行业专家指出,“租银联动”模式下,银行资金与金租的专业服务相结合,能更好地助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从竞争转为联动

以往,银行与租赁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争抢客户是常态。然而,随着金融服务实体更加注重专业化、特色化,越来越多的金租公司意识到协同效应的重要性。这既包括母子公司内部的协同发展,也包括银行与非银机构的跨界协同。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其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动力电池箱企业资金需求增加。企业急需资金时,通常会先寻求当地银行支持。但有时,银行会认为金租公司更适合进行资金投放。例如,一家上海动力电池箱企业通过与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交银金租”)联动,实现了“融资+融物”的双重需求。

交银金租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笔业务使公司发现了重卡换电行业的业务机会。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末,换电商用车销量有望达到16万辆,约占新能源商用车总销量的三分之一,催生出一个规模超千亿元的庞大市场。行业专家预计,随着产业升级,新产业将成为金租未来拓展业务的重要方向。

此外,交银金租的这笔业务也被纳入绿色金融体系中。不少金租业内人士认为,绿色产业需要庞大的产业链支持,单一通过银行或金租公司难以实现资金支持的最大化。通过“租银联动”及“联合租赁”等模式,才能打通产业上下游,推进以融促产、以融强产。

“租银联动”模式已在多个领域落地。例如,安徽一家金租公司与航天科技领域合作,通过该模式实现卫星租赁;山东一家金租公司与银行合作,为当地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和智慧城市升级提供支持;上海一家金租公司通过与母公司银行联动,成功助力两艘运输船出海。

江苏一家金租公司负责人表示,围绕“产业链”才能做强“资金链”。该公司依托母行在各地的资源,跨区域展业变得更容易。例如,公司与母行协同推动北方某地的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针对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的特点,量身定制了直租方案。

对于“银行系”金租为何选择“租银联动”模式,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资源禀赋、股东背景、项目需求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租赁公司的业务模式选择。与此同时,银行信贷、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金融工具既存在差异,又具备互补性。合理运用这些工具,发挥协同效应,整体效果将优于单一工具的使用。

多家金租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业务人员认为,一方面,企业对融资需求的专业度在提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银行意识到,只有与租赁公司实现风险共担和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业务拓展。

代理推介模式受欢迎

“租银联动”模式不仅限于同一金融机构内部的子公司之间合作。

2024年年末,一家从事新材料的企业成功获得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关村租赁”)的放款,而推介这项业务的是上海的一家银行。中关村租赁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公司与银行组建了专业服务团队,从项目调研、方案设计到尽调谈判、合同签订,于2024年11月底顺利完成租赁款投放。

上述合作银行表示,2024年以来,银行探索“租银联动”模式,运用投行代理推介方式引入融资租赁公司,通过银行信贷与租赁产品的结合,帮助企业扩大生产、升级设备。

投行代理推介业务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可充分发挥股、债撮合交易的资源整合功能,提供产业资源对接等多样化金融产品服务。

航天科工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河北省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等均通过与银行合作开展“租银联动”。

多位行业人士指出,“租银联动”模式业务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仍需加强。当前,融资租赁子公司与母行的合作模式相对单一,例如资产端合作多为存量客户推荐,负债端主要为债券回购、同业拆借等。未来需进一步发挥母行优势,开展多元化合作模式,拓展“租银联动”融合的广度、深度。

虽然相当一部分金租公司或融资租赁公司采用“租银联动”模式,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例如,部分业务审批流程较长,降低了放款速度;当信贷资源充裕时,分行可能不会主动推介企业采取融资租赁模式进行融资。

就“银行系”金租公司开展“租银联动”而言,苏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管理部经理周菲认为,该模式不仅体现在业务上,更应体现在母子关系协同上。应通过强化租银组织、财务、关系协同治理,打造相互融合渗透的管理架构、相互监督和信任的体系,以及促进协同合作的积极环境。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