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2024年多家上市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超40%,部分机构增幅超100%。绿色金融标准欠缺统一,“洗绿”现象和过度包装仍存在。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应加强政策制定,银行应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在政策支撑推动下,绿色金融近年来迅猛发展,成为金融领域的一大亮点。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近期发布的上市银行年报发现,2024年多家机构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超过40%,部分机构同比增幅甚至一度超过100%,显示出绿色金融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4年绿色金融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产品谱系向立体化升级。在传统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基础上,不断衍生出创新型产品,如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进一步丰富了绿色金融的产品线。但目前绿色金融标准欠缺统一,“洗绿”现象和过度包装的问题仍存在,亟待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和协调,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绿色信贷额度大幅提升,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已公示2024年财报的上市银行中,多家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超过40%。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表现尤为突出,如瑞丰银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4.62%,郑州银行同比增长123.73%,青岛银行同比增长42.91%。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等也均实现了20%以上的同比增长。

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表示,绿色金融业务规模近年来持续扩大,绿色信贷已成为银行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渠道。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

从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特点来看,目前银行更加重视风险控制,将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纳入金融风险的分析考量之中。同时,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多家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或专营机构,加强了内部考核机制的完善,从董事会层面到分行层面均成立了相关工作组,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深入发展。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指出,2024年上市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已达较高水平,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较高增速。这得益于银行业逐步从快速发展阶段过渡至更加精细化和稳定化,绿色信贷质量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绿色金融标准亟待完善,防范“洗绿”风险

某华中地区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目前绿色金融认定标准暂未完全统一,部分项目被包装成绿色金融项目以获取更低成本的借贷,导致绿色金融贷款额度存在一定水分。因此,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陆岷峰认为,绿色金融标准欠缺统一主要体现在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不完善、数据披露透明度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风险防控压力增加等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建议从国家层面逐步细化行业分类的绿色项目目录,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制,并加强科技赋能与数据治理,确保资金流向透明、用途合规。

李菁也指出,目前绿色金融业务不足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绿色金融标准有待完善以及绿色项目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与透明度不足等方面。她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绿色金融定义、分类和监管要求。同时,银行应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活动,提升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