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略科技打造企业级智能体,AI技术助力市场大幅下沉
AI导读:
明略科技正在给大模型装“手脚”,发力企业级智能体,期望AI能自主调动和操作工具。按2023年收入计,明略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公司,已发起港股IPO冲刺。新变化下,基于大模型能力,定制成本有望大幅降低,客群可以大幅下沉。
文/何己派
吴明辉带领的明略科技,正在给大模型装“手脚”。
他和团队一起,发力企业级智能体,期望AI不仅能像人一样思考,还能自主调动和操作工具,自行干活。企业级智能体将打开客群,市场大幅下沉。
按2023年收入计,明略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公司,为2000多家头部企业提供AI闭环解决方案,估值超100亿元,已发起港股IPO冲刺。
针对营销和营运场景的企服,明略是“老手”,耕耘19年,经手的多是大客、大单。
若能批量输出“手脑并用”、高通用性的企业级智能体,市场潜力巨大。
长出手脚
这是一片新蓝海。
专业营销人才有限,如果靠标准化AI产品,就能搭起一个能力超强的虚拟市场部,复制成本几乎为0,这套能力就能递到所有企业手里。
明略科技大模型产品负责人黄楠向《21CBR》表示,中国6000多万家企业,明略现在只服务了几千家。
今年,让AI接入行动系统这件事,客户的诉求变得更强烈。
简单来说,就是让大模型,除大脑外,还长出手脚,告诉企业某件事怎么做,并自行上手,把活做好。
这背后的能力,有赖三点:能感知环境,理解环境信息;深度思考,自主决策;调用手头工具,执行复杂任务。
黄楠打了个比方,让AI帮人整理数据,打开电脑上的Excel软件快速算出想要的结果,就是虚拟世界里的“行动系统”,也是明略主攻的方向。
打通感知、认知、行动系统的AI闭环,多年前,吴明辉曾提出这一畅想,遗憾“火候”未到。
在黄楠看来,过去几年,大模型的能力提升,都在认知层面,思考能力大幅强化,基础已经打牢。
年初,Deepseek爆火,吴明辉感受到行业水温变化,向所有员工传递两个关键信号:一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一批大模型的认知智能,达到可用状态;二是打造企业级可信智能体的元年来了,明略的业务逻辑要变。
公司内部将大模型的智能水平,以自动驾驶的L1至L5来做划分。
L1为纯人工,L2是人工+AI辅助,到了L3,智能体接入行动系统,能跨系统地使用知识,反思任务做得对不对、怎么执行效果更好。
到L4级别,AI能靠自己的认知,修正底层技术参数。到L5阶段,基本一切AI皆可自造、自修。
全员参与
吴明辉敏锐察觉到,带行动系统的企业级智能体,是下一个重要突破口,随即迅速行动。
去年,他和团队展开研究,今年1月,宣布启动产品战略后,快速搭起专门团队,负责设计技术框架、规划产品路径和场景。
黄楠透露,公司正开展大模型训练的技术培训,由吴明辉亲自上课,要求大家拿出可行规划、有转型意识,真正把这件事提升到集团战略级别。
CEO下场做科普性培训,在明略是常事。
黄楠向《21CBR》记者表示,2022年ChatGPT3.5一发布,公司就决定全员拥抱大模型,吴明辉亲自做了首场培训。
吴明辉是数学专业出身,因奥数成绩好保送北大,有20多年软件开发和算法研究经验。
除了各项AI培训,明略还组织了好几届大模型竞赛,重点大模型产品“小明助理”就脱胎于这种全员探索。
起初,它由吴明辉带着一个小团队开发,主要服务产研员工,属于小范围试水。
一场全员培训+大模型竞赛过后,事态有了转机。现在,小明助理已被公司全员高频使用,并完成商业化落地,服务多家企业客户。
能力上,其定位企业级大模型平台,集大模型、Copilot及Agent于一体,以浏览器插件形式呈现,帮用户完成多个大模型的无缝切换、行业研究、营销规划等工作。
AI工具普及后,明略着手下一步,让普通员工加入开发agent的队伍中。
HR团队用了两周时间,自研一个涵盖招聘到入职全流程的Agent产品“HR助理”,AI上手写招聘需求、筛简历,部门效率提升20%。
这些落地实践,反哺小明助理的进化,明略打包为“AI落地的陪跑服务”,形成新付费产品,服务企业。
解构市场
明略紧锣密鼓推进各项任务,系统性打造企业级智能体,渴望开拓新战场。
新变化有两点:
其一,基于大模型能力,定制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明略服务大量头部客户,截至2024年6月底,覆盖135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现在AI的逻辑不一样了,若工作流能即时生成,由AI自主规划和决策,那么定制化工作就会大幅减少。
其二,技术门槛降低、产品标准化程度提升,客群可以大幅下沉。
过去,明略聚焦头部客户,在于“不得不”,在乎营销方法论的客户规模相对有限。小企业用不起,标准化、可复制的AI能力,将打开市场空间。
明略以前盯的是几千家头部企业,未来有机会将业务扩展至6000万中小企业,目标用户池增长1万倍。
在黄楠看来,开拓蓝海,明略手里有做全域营销多年的“秒针系统”等王牌产品,有数据、人才和技术储备,有技术出身的CEO拉齐上下认知,有很大机会。
最大的挑战,可能在于加速追赶期,时间不够用。
“老业务要变,新业务要投入。大家一直保持在战斗状态。”他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