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多家银行加快优化消费贷利率、期限等,发力消费信贷业务。促消费政策推动下,银行零售金融迎来增长机遇,但需防范过度授信等风险。消费贷利率持续下调,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但仍需警惕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升。

  近期,多家银行纷纷加快优化调整消费贷利率、期限及场景嵌入,全力推进消费信贷业务。业内专家指出,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推动下,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迎来了新的增长契机。然而,在积极促消费、扩内需的同时,银行也需警惕过度授信等潜在风险,以确保零售业务的稳健增长。

  利率持续下调

  多家银行在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将抓住提振消费的政策机遇,通过提高额度、延长期限等手段,加大消费贷供给,助力居民消费升级。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已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强调,消费贷在促进消费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让符合条件的消费者提前实现各类消费需求,从而助力消费市场的繁荣,增加整体消费需求。

  实际上,本轮消费贷利率下调始于2024年四季度,并在2025年元旦前后形成集中调整趋势,这一下调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年3月份。多家银行下调消费贷利率的背后,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侯力铭分析认为,一方面,政策驱动是重要因素,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合理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了客户画像的精度,对高信用客群实施定向降价策略,以量补价实现规模扩张。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表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下行降低了银行贷款定价基准。同时,部分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的缓解也有助于消费贷利率的下降。此外,个别银行因市场竞争压力主动下调利率,以抢夺优质客群。

  总体来看,全国性银行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持续下滑。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在消费贷利率上展开“内卷”,消费贷产品的利率一度跌破2.6%。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同比下降28个基点(BP)。其中,国有银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3.04%,同比下降26BP;股份制银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2.80%,同比下降31BP。

  然而,近日多家银行表示,已接到总行通知,自4月起消费贷年化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为何“2”字头消费贷利率会被紧急“刹车”?梁斯指出,银行结合自身经营情况,上调消费贷利率是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审慎调整。由于个别银行一再下调贷款利率,消费贷价格战愈演愈烈,过低的利率易引发金融套利乱象,扰乱正常的信贷市场秩序。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

  消费贷的用途仅限于消费领域,而拓宽贷款在教育、医疗、装修等场景中的使用范围可以促进信贷投放。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贷款能够激发消费潜力,扩大社会消费总量。银行通过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能够与消费者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客户忠诚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的发展。

  近年来,银行不断加快消费场景拓宽的步伐,以满足不同客群的消费需求。在广西柳州市,为支持汽车消费升级,多家银行联合税务部门推出以旧换新专项服务,小微企业用户换车时可凭借纳税信用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从而有效降低换车成本。在福建厦门市,为支持绿色消费,厦门国际银行推出“美好生活季”主题活动,今年2月,该行联合家居商场,为有家装消费需求的用户提供消费分期贷款,有效缓解了用户的大额资金周转难题。

  此外,作为一种兼具消费信贷和支付便利性的金融产品,信用卡已成为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的主力军,其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的重要力量。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的瑞丰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负责人胡雯表示,该行通过打造“生活+文旅”新场景,与文旅部门合作推出浙江省农信文旅场景的首款联名信用卡,该卡覆盖餐饮、洗车、观影等6类高频消费场景。截至目前,文旅卡已带动消费近亿元,为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消费贷和信用卡服务是降低信用风险、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环节。梁斯表示,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反馈和消费者体验,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针对不同场景特性,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和监控体系,开发与特定消费场景相匹配的定制贷款产品,确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针对特定场景实施精准营销策略,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通过举办优惠活动、积分回馈等措施,激励消费者使用场景化的贷款服务。

  金融在提振消费方面,除了优化场景服务外,还应在还款方式上细化举措。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和还款保障,针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合理商定贷款偿还的期限和频次。

  侯力铭指出,优化还款方式对银行而言,既能降低贷款逾期和违约风险,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也有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黏性。因此,优化还款服务对于做好续贷工作、提振消费市场和促进金融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对消费者来说,优化还款服务,如延长还款期限、调整还款方式等,有助于缓解短期的还款压力,避免因暂时资金周转困难而导致信用受损,也有助于增强消费信心。

  风险仍需警惕

  当前,各种消费信贷的贷款方式和服务日益便捷,利率也在不断下探。然而,以举债方式提前消费仍需警惕零售贷款不良率的上升。

  侯力铭强调,对用户而言,过度负债本质上是超前消费需求与收入预期之间的错位。随着信贷门槛的大幅降低,部分消费者容易陷入“以贷养贷”或冲动性负债的困境,导致负债压力过大,甚至影响信用记录。尤其是年轻群体,受消费主义影响叠加对分期还款压力感知不足,更易发生过度负债。

  从实践来看,一些用户为了追求超前消费,采用多头借贷的方式。梁斯指出,多头借贷使用户同时背负多个债务,还款压力剧增。一旦收入不稳定,极易出现逾期违约,从而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专家建议,金融消费者应树立理性借贷观念,合理评估自身还款能力,提前制定预算和还款计划,选择合适的信贷产品,综合计算实际资金成本,增强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确保自身金融健康和稳定。同时,银行应强化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工作,在营销过程中披露真实费率和风险,共同构建可持续的消费金融生态。

  对于银行而言,需高度重视贷后管理工作。梁斯建议,银行应完善监控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密切跟踪贷款资金流向,确保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定期与客户沟通,了解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不断完善贷后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