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理财市场变革与机遇
AI导读:
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在低利率与高波动中震荡,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位,居民资产配置加速转向金融资产。中银理财副总裁蒋海军指出,在低利率时代,要实施综合措施抓住财富管理升级机遇,从资产端、产品端、渠道端协同发力,构建差异化竞争布局。
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2025年,全球金融市场在低利率与高波动的双重夹击下持续动荡。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触及历史谷底,促使居民资产配置加速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理财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面对新形势,理财公司如何精准把握投资者需求变化?如何打破产品同质化困局?如何紧握居民财富管理升级的黄金机遇?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对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蒋海军进行了专访。他指出,在低利率时代,要综合施策,从资产端、产品端、渠道端三管齐下,特别是要深入县域市场,打造差异化竞争格局。
投资者需求呈现分化
《中国经营报》:如何看待当前的低利率环境?
蒋海军:低利率时代并不意味着利率单向下行,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低利率”与“高波动”可能并存。
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央行多次实施降准降息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2024年,央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30BP,国有大行1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分别下调35BP、45BP。相应地,债券市场利率也大幅下降,自2024年初以来,10年期国债下行超过80BP,最低至1.60%,但近期市场波动加剧,10年期国债利率回升至1.80%以上。
《中国经营报》:在此背景下,居民存款是否会更多地流向理财市场?
蒋海军:在此背景下,理财等资管产品相较于存款的吸引力显著增强。截至2024年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已接近30万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3万亿元。
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需求展现出“总体稳健”与“局部进取”的双重特征。截至2024年底,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约为53%,较2023年底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较2019年底提升约15个百分点。同时,风险偏好为三级(平衡型)及以上的投资者占比总体回落,但五级(进取型)投资者占比小幅上升至5%以上,下降部分主要集中在三级和四级。
这一分化直接反映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现金管理及固定收益产品占比持续提高,同时高风险产品的接受度略有上升。
《中国经营报》:固收类产品长期占据理财市场主流,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品种的资产持仓占比居高不下,低利率环境下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滑。未来理财产品将如何转型?
蒋海军:从资产配置来看,理财资金配置债券类、现金及存款类资产占比合计超过80%,低利率环境下这些资产的收益率大幅下降,高收益资产明显减少,导致产品收益率降低。2020年,全市场新发行理财产品加权收益率为3.93%,而到2024年,理财产品各月度收益率均值已降至2.65%,持续获得高收益的难度显著增加。
未来,在做好债券投资的基础上,理财公司需积极转向多资产多策略投资模式,主动捕捉权益、REITs、大宗商品等市场的投资机会,扩大理财产品入市规模。
一是加强各类资产投研能力建设,组建包括权益资产在内的投资交易团队,完善系统功能,提升多资产管理能力。二是在将包括中证A500在内的主要指数作为权益资产配置核心的基础上,适时加大重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做好主动管理基金和股票专户投资,并拓展至CLN、黄金等多种资产。三是加强投资者陪伴,积极应对市场波动,加强与渠道和投资者的沟通引导,持续开展含权产品的投资者教育。
《中国经营报》:低利率时代,居民资产配置有哪些新特征?
蒋海军: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叠加存款、债券等广义利率下行,居民资产配置逐渐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呈现出品种多样化但结构更集中的特点。
一方面,居民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居民投资理财行为调研报告(2024年)》,2024年居民投资比例最高的三项资产仍是银行存款类、公募基金和债券类资产,占比分别为74%、35%、32%。同时,调查结果显示,投资股票、金融衍生品、海外市场投资、贵金属等另类投资以及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首选的居民占比均较2023年有所提升,显示居民资产配置的种类更加丰富。此外,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实际缴存的居民也显著增加。截至2024年,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量已突破7000万人,实际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总规模超过582亿元,分别较2023年上升超过30%和100%。
另一方面,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更加集中。由于2024年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资本利得收益阶段性增加,叠加居民总体风险偏好趋于稳健,居民更倾向于投资固收类产品。以居民投资占比较高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为例,截至2024年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比达到97.33%,较2023年底上升0.99个百分点;开放式公募基金中,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占比合计达到70.46%,较2023年底上升0.74个百分点。
三端协同,共促发展
《中国经营报》:当前理财公司的产品布局能否满足居民需求?如何抓住财富管理升级的机遇?
蒋海军:目前,理财公司的产品布局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基本能满足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满足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理财公司需在资产端、产品端、渠道端共同发力,不断丰富资产配置策略和细分产品种类,在居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抓住资产管理规模提升的历史机遇。
在资产端,理财公司应持续强化权益资产投研能力,提升权益投资交易水平;优化大类资产配置,广泛拓展REITs、大宗商品、另类资产等多元化投资方向,增强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
在产品端,理财公司应贯彻落实“五篇大文章”工作要求,充分优化产品设计和管理,积极开发个人养老金、县域等相关主题产品,与多资产多策略的资产配置模式相匹配,推出“固收+”全球多资产理财产品系列。
在渠道端,理财公司应坚持金融惠民导向,推出面向县域(及以下)网点客户销售的理财产品,构建高效、立体的销售体系。
《中国经营报》:当前市场上理财产品仍存在同质化问题。面对低利率时代的机遇,理财公司如何吸引潜在投资资金?
蒋海军:在低利率环境下,面对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理财公司应明确自身优势,主动寻求转型,积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中银理财为例,未来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理财业务布局:
一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养老产品。作为养老理财和个人养老金理财试点机构之一,中银理财紧跟政策导向,围绕投资者的养老财富规划需求,积极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在丰富养老产品投资策略、坚持稳健定位的基础上,为不同生命阶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收入预期的投资者提供合适的策略组合。
二是持续引导理财资金入市,坚持布局含权产品。深入研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战略新兴行业,不断提升权益资产投研能力和配置力度,积极发掘投资机会,在精细化管理资产配置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含权产品的新突破,积极为实体经济提供“耐心资本”。
三是充分发挥中银集团优势,巩固优化跨境产品。中国银行是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在跨境服务方面具备传统优势。中银理财将进一步发挥集团的全球化优势,提升跨境投研能力;紧跟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扩展跨境投资品种和国别;用好沪深港通和QDII机制,持续提升在香港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投资交易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