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业绩分化,创新与出海成增长引擎
AI导读:
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增长承压,市值缩水,但细分领域发展分化,创新与出海成为增长引擎。部分医疗设备企业净利润缩减,而高值耗材和体外诊断领域表现各异。政策推动行业向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唯珂广州报道
近期,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公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揭示行业增长新趋势。
总体来看,2024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增长压力,市值从年初的1.54万亿元缩水至年末的1.31万亿元,跌幅约14.8%,平均股价亦下滑12.84%。然而,国内医疗需求稳健增长,器械出口复苏,为产业稳步发展提供支撑。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业收入预计达1.35万亿元,增速有所回升。
细分领域中,医疗设备方面,万东医疗、联影医疗净利润有所下滑;体外诊断领域,复星、丽珠和九强业绩稳健,云康集团和贝康医疗亏损加剧;高值耗材方面,威高骨科、爱康医疗等净利润显著增长,春立医疗则大幅下降。
华南某行业分析师指出,受集采扩面、招投标延迟和医保控费等多重因素影响,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承压,增长受限。未来,随着政策落地和海外市场拓展,行业将加速转型,高端化、国际化、合规化趋势明显,技术壁垒强、全球化能力突出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细分领域业绩分化显著
医疗器械行业细分市场多样,表现各异。
2024年,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国务院3月公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医疗健康产业影响深远,为医疗设备行业注入新活力。然而,该政策规模大、周期长、执行复杂,首年执行对2024年医疗设备市场招投标带来影响,需求积压,行业规模收缩。
年报显示,万东医疗2024年营收15.24亿元,增长23.26%,净利润1.57亿元,下滑16.54%。国信证券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医疗设备中标总金额同比下降35%。但第三季度首批更新项目名单及配套资金到位,多地出台实施方案,预计2025年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将促进相关企业业绩增长。
高值耗材方面,国家及省级集采广泛开展,针对外周介入、神经介入等领域,随着集采常态化,2024年部分企业逐步走出集采影响。心血管介入器械中,微电生理2024年营收增长25.51%,净利润大幅增长815.36%。骨科耗材集采落地后,逐步消化降价影响,预计迎来业绩拐点。
体外诊断(IVD)板块受集采扩围影响持续低迷。截至3月30日,11家国产IVD上市企业中,9家营收下滑,8家净利润下滑或亏损。海外成为2024年IVD企业财报亮点,大部分企业海外业绩增长高于国内。
创新和“出海”引领增长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医疗器械行业共识。
审批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加速。国家药监局发布通告,加强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的指导服务,明确差异化要求,压缩低水平重复研发空间,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审评审批资源向创新医疗器械倾斜,优化标准体系,加强中医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关政策将推动行业资源向高价值创新集中,加速国产高端器械崛起,提升企业研发质量与合规能力。
“出海”也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关键战略。国产医疗器械在部分领域形成规模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饱和,集采常态化压缩利润空间。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特别是高值耗材、体外诊断等领域,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据数据,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庞大,2022年达5700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23.3%。海外市场空间广阔,国内涌现多家提供出海服务的CRO企业。迈瑞医疗等中国企业入选全球器械百强,排名上升。
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海外市场营收增长显著,未来海外成长空间广阔。
分析师指出,看好医疗器械板块2025年投资机会:医疗合规要求提升和集采影响出清,行业复苏,新品放量或国际化布局公司将高增长,行业估值和确定性提升。监管鼓励并购重组,器械板块并购活跃。出海优势明显,中国创新和性价比优势将成就全球龙头。
(实习生孙伟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