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速,未来五年迎来关键期
AI导读:
北京市发布能源工作要点,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氢能行业应用场景增加,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未来五年,氢能产业将在应用端发挥重要作用,氢能燃料电池车市场规模有望扩大。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联合发布的《北京市2025年能源工作要点》强调,以“安全、绿色、创新、协同”为核心,从五大方面提出54项重点任务,旨在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在交通领域大规模应用,并探索在建筑发电、工业、供热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
自去年以来,氢能行业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不断突破,发展路线图日益清晰。在2025国际氢能大会暨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指出,当前加氢站建设已步入规模化推动阶段,规模化是实现成本降低和广泛应用的关键。
氢能全产业链展现积极趋势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在“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呈现积极发展态势。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地一批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相继建成,有效贯通了可再生氢的制取、储运、应用流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过25万吨,我国占比超过50%,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氢能被正式纳入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志着我国氢能管理属性迎来重大变革。此举对我国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与竞争力提升、构建绿色低碳多元化氢能供给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扩大各领域示范应用规模、系统建立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具有深远意义。
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探索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与相关产业集成式发展新模式,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有序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并稳妥有序地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健全氢能管理机制。
中国氢能联盟秘书长刘玮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经历了关键发展阶段,初步构建了涵盖“制—储—输—用”各环节的较为完整的氢能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面向未来,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提到,在“十五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将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径,推动氢能项目和产业科学布局,促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迈入关键阶段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做好氢能产业的进一步规划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相继启动“十五五”时期氢能产业发展相关研究,我国氢能产业正从规划阶段迈向具体实施阶段。面对氢能应用经济性待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及转化率待提高、政策支持体系待完善等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国氢能产业需立足实际,明确方向和实施路径,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强调,我国氢能产业已处于关键发展期。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电网消纳压力增大,而氢储能具备大规模、长周期优势。为解决用氢贵等问题,需规划建设大型氢能设施。
中国氢能联盟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授马天才指出,储存和运输仍是氢能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以低成本将氢气运输到需求地是完善商业模式的关键。
此外,中国氢能联盟在国际氢能大会上发布了《中国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研究》,提出到2060年的发展目标,即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效益,氢能配合柔性可调节终端技术在各场景广泛应用,近80%场景较传统技术路径更具经济性。
路线图还规划了具体发展路径:2025年至2030年,推进电解槽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加快交通和工业领域清洁氢示范应用,推动电力系统燃氢发电技术研发;2030年至2035年,推进储运技术降本增效,推动清洁氢在交通、工业和电力领域商业化应用;2035年至2050年,深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应用,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用氢格局;2050年至2060年,持续提高新兴技术研发水平,发挥可再生氢对低碳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余卓平预计,未来五年,氢能产业将在应用端发挥重要作用,进入广泛应用市场。预计“十五五”时期结束时,氢能燃料电池车将拥有较大市场规模。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