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政策引导下,金融行业积极投入资金提振消费,汽车、家庭装修、大件家电等大额消费场景成为发力方向。央行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消费。多家金融机构已迅速响应政策,提供多种消费贷款服务,助力消费市场升温。

政策引导下,金融行业积极响应扩内需、促消费的号召,投入大量资金提振消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汽车、家庭装修、大件家电等大额消费场景,成为金融行业重点发力方向。后续,更多增量政策也将出台,央行已明确表示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促进消费等领域。

在福建泉州,兴业消费金融推出的“兴家贷”大大减轻了刚刚购置新房的林先生的资金压力,其贷款申请在一天内就被批准,成功解决了装修资金短缺问题。这仅是金融行业支持消费的一个缩影。围绕扩内需,金融机构正通过资金注入激发消费活力。中国银行副行长蔡钊透露,2025年中行计划投放超万亿贷款,创造千亿财产性收入,投入百亿消费补贴和减费让利,覆盖上亿境内外消费者。建设银行行长张毅也表示,将加大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拓展购车、家装、家电等领域的消费信贷。

消费市场升温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多家金融机构已迅速响应,如民生银行推出的“民易贷”最高可借额度达50万元,工商银行“融e借”贷款期限最长可延至5年。

大宗消费作为规模最大、产业带动能力最强的消费领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引擎,也是金融机构当前的重点发力场景。中行与汽车厂商、电商平台等合作,提供多场景消费补贴优惠和快捷支付大额满减服务;浦发银行则打出“政府补贴+厂商优惠+浦发礼遇”的优惠购车“组合拳”,活动覆盖37个地区、上千家汽车经销商门店。此外,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在提供个人购车消费贷款的同时,还联合商家举办小米汽车体验试驾活动,一周内为小米汽车获取了百余单营销线索。

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表示,希望借助提振消费的政策时机,调整平安信用卡、汽车金融及个人信用贷等产品的额度、期限和风险容忍度。同时,消费金融机构也在依托自身优势进行布局。例如,山西柳林海尔专卖店启动的智家分期专场活动,用户在享受国补的基础上,还能零息购买海尔家电,活动当天智家分期占比达37%,客单价提升近一倍。海尔消费金融推出的“智家分期”服务,支持用户“0首付、0利息、0手续费”,目前已有千家海尔专卖店接入,平均成交客单价直接上升到1万元,增长了2.7倍,商户销售额也得到约20%的增长。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大宗消费是本轮促消费、扩内需的重点领域。提高信贷额度上限能够迎合消费者对于更高金额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如汽车、家装等领域,此举亦能间接促进整个产业链需求增长,涵盖制造、销售、维护及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已将消费贷年化利率阶段性上调至不低于3%,持续已久的消费贷“价格战”迎来拐点,市场回归理性。

董希淼认为,消费贷款利率不断下探,一方面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盲目申请贷款;另一方面,消费贷款也可能被挪用。因此,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构建更加有利于促消费的政策体系,还需各项宏观政策同向发力。在财政补贴方面,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已从去年的1500亿元扩大到3000亿元,继续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负责人车士义此前透露,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金融监管等部门,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扩大消费的专门文件,强化金融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引导金融机构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积极满足各类主体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央行已明确表示将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重点支持促进消费等领域。董希淼建议,可考虑创设消费信贷专项再贷款,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发放消费信贷,按贷款本金80%提供资金支持。此外,财政政策应对消费贷款予以贴息支持,提高消费信贷投放能力,拓宽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