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面壁智能宣布进军智能座舱领域,发布行业首个纯端侧智能助手cpmGO,旨在通过端侧AI技术为车主提供更自然高效、个性化的服务。端侧模型具备隐私保护和可靠性优势,2025年将是端侧AI应用爆发的一年。

“端侧”正在成为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场景:从手机、PC、汽车、眼镜到智能家居,端侧AI应用迎来爆发,吸引了众多玩家涌入这一赛道。

日前,面壁智能宣布进军智能座舱领域,致力于推进智能汽车“端侧大脑”开发。3月29日下午,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一场分论坛上,面壁智能CEO李大海现场发布了行业首个纯端侧智能助手cpmGO(小钢炮超级助手),这款助手具备跨越舱外至舱内的全链条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旨在为车主提供更加自然高效、个性化的服务。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做主题分享。图片来源:中关村论坛。

大模型上车后,如何接管智能座舱?李大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这一端侧助手不仅能被动地接受用户指令,通过语音、屏幕助手等交互方式协助用户,还能清晰地感知识别舱内外的环境。例如,遇到下雪天,它会提醒车主启动防滑驾驶模式;若感知到副驾驶座用户有阅读需求,也会自动开灯。

“这些感知信息通过舱内外的摄像头接收,并在端侧直接进行推理分析,相关数据无需再上传至云端,从而有效保障用户隐私安全。”李大海说。

据李大海介绍,现在提及端侧AI,更多聚焦于“端侧”这一场景,涵盖手机、PC、汽车等场景中的人与智能交互。其背后的模型既可部署在云端,也可部署在本地。而端侧模型特指完全在本地进行计算和运行的大模型。与云侧模型相比,端侧模型具有显著优势:既能有效避免数据上传至云端,解决用户隐私安全顾虑,又能突破网络环境的限制。

自2024年起,面壁智能将研发重点转向端侧模型,目前已在汽车、手机、具身智能、AIPC、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多个领域成功构建“端侧大脑”。李大海透露,2025年将是端侧AI应用爆发的一年。

“汽车将变成一个超级智能体”

南都:近期,面壁智能宣布进军智能座舱领域。在汽车上部署“端侧大脑”,将为车主带来哪些全新体验?

李大海:首先,它能作为车主的终端个人助理,实现自然沟通。这要求准确理解用户需求。以往,大模型多部署在云端,存在延迟和受网络影响的问题,而端侧模型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端侧模型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能清晰感知舱内、舱外环境,不仅能被动接收用户指令,未来还能主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

例如,模型通过舱外摄像头感知到下雪,会提示车主是否启动雪地防滑模式。在舱内,模型通过舱内摄像头感知到副驾驶座用户想看东西,也会主动打开阅读灯。

第三,舱内外摄像头感知的信息包含大量用户个人数据。由于端侧模型部署在本地,数据无需上传至云端,因此用户无需担心隐私泄露风险。这是面壁小钢炮端侧模型的竞争优势。

南都:很多云侧大模型也在积极布局汽车场景,相比之下,端侧模型的优势何在?二者如何协同工作?

李大海:云侧模型的优势在于可利用更大的参数,提供更智能的服务。而端侧模型则能有效避免数据上传至云端,具备隐私保护和可靠性优势,还能突破网络环境的限制。

面壁智能的端侧模型在知识密度上具有优势,实现了小参数高性能的极致表现。因此,我们可用有限的端侧算力,达到部分功能与云端模型比肩的能力水平。

在分工上,云侧模型和端侧模型应是协同关系。在隐私保护、个性化、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应优先部署端侧模型;而涉及需要实时数据的复杂服务,则应让云端模型完成。

南都:“端侧大脑”上车进展如何?除了汽车,还会搭载到其他设备吗?

李大海:在最新智能汽车销量TOP5榜单中,面壁智能已与其中三家车企展开深度合作,并与上海大众、长安、长城、上汽、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共同挖掘智能座舱的端侧潜力。

我们在汽车领域的布局仅是个开始,未来汽车将变成一个超级智能体。除了汽车,我们还将逐步将面壁小钢炮模型拓展至手机、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设备。

南都:你曾提到,2025年是端侧AI应用爆发的元年。为何做出这一判断?

李大海:因为端侧模型的性能在不断提升,正逐渐走向成熟。同时,我们在终端推进“端侧大脑”的研发,将端侧的Agent能力和端侧模型能力相结合,目前已有许多我们去年还在设想的场景和案例落地。所以我们相信,今年端侧AI应用一定会迎来爆发。

大模型的商业模式尚需时间探索

南都:“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首次被写入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据你观察,大模型在哪些领域的应用进展更快?

李大海:现在大模型的应用遍地开花,在汽车、手机领域落地更快,同时在法律、教育、医疗等垂直领域也在持续推进。

不同领域的AI进展速度各异。我们观察到,第一阶段往往是工具的落地应用,再逐步转向人机结合,最后AI将全面取代人类自动化地完成某些工作。

目前,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普遍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未来,我们相信更多领域将逐步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南都:今年大模型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方向?

李大海:2025年是AI应用爆发的元年,包括Agent和端侧应用。目前,端侧模型与硬件的结合已成为一种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去年,面壁在端侧合作上取得了良好的商业营收,并看到了许多端侧实际需求。随着大模型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未来将逐步产生如广告营收等商业模式,但这一过程需要时间。

南都:Deepseek的出圈,引发了AI大模型的开闭源讨论。有观点认为,开源模型更难实现商业化,你怎么看?

李大海:DeepSeek清晰地展示了开源的高效率,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用户数量和行业合作伙伴的快速增长。这种增速前所未有,除了模型实力过硬,更得益于开源路线的选择。

很多人认为,大模型开源后,用户和客户可免费使用,就不愿买单了。但这只是开源的一层影响,它还有另一层影响是,能在早期帮助产品取得市场生态的优势。关于开源模式的选择,需要每个厂商针对自身产品特点深入思考。

同时,我认为应给大家一些信心。现在有一种焦虑的声音,认为大模型行业还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出现。但回顾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也是以iPhone4的发布为元年,之后才慢慢摸索出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任何新事物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探索大模型的商业模式同样需要时间。

南都:面壁目前是否有新一轮融资计划?

李大海:融资主要服务于业务。在我看来,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长跑中,我们非常看重融资,将持续向资本市场寻求更多合作。但在融资方面,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也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关键词:端侧AI、智能座舱、大模型、面壁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