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积极行动响应提振消费政策,寻求业务平衡点
AI导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振消费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银行积极行动,降低消费贷款利率和门槛,但过低利率和规模过度膨胀带来金融隐患。银行需准确把握消费贷的度,在风险控制、市场需求、经营效益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提振我国消费的战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详细规划了包括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服务消费提质及限制措施清理优化在内的8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同时,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围绕优化消费金融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为响应中央政府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号召,各大银行机构迅速行动,纷纷下调消费贷款利率和门槛,提高贷款额度,扩大业务规模。多家银行已将消费贷利率降至“2”字头,最低年化利率达2.58%,且未来仍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此外,部分银行推出了最高100万元额度、最长3年期限的消费贷产品,并配以贴息券、积分礼品等营销活动,以吸引更多客户。
然而,消费贷利率过低和规模过度膨胀也可能带来金融隐患。过低的利率可能导致银行放松借款人审核标准,增加坏账风险;同时,银行可能因追求低利率而多投放贷款,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此外,多家银行降低利率时可能采取激进营销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因此,银行在扩大消费贷业务时,必须准确把握度,在风险控制和市场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
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金实力与居民消费贷需求之间的平衡。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合理确定贷款投放规模,确保在不影响其他贷款增长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消费贷资金投放。同时,银行应通过市场调研,准确掌握市场需求,科学确定消费贷投放规模,避免市场竞争无序化。
此外,银行还应在经营效益与居民经济收入状况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消费贷利率定价上,银行应综合考虑自身筹资成本、民众收入水平、贷款利率承受能力及自身净利差等因素,给出合理利率水平。在当前民众消费疲软、收入增长缓慢的背景下,银行应将消费贷利率定在合理区间内,既要体现普惠性,又要确保能覆盖成本并略有盈余。
在风险防控方面,银行应将防范消费贷风险放在首位。即使在落实中央政府提振消费政策的过程中,银行也不能为迎合政策或追求规模而盲目扩大消费贷业务。否则,银行可能通过降低利率和提供“小恩小惠”诱导居民加杠杆消费,甚至降低门槛忽视还款能力,导致消费贷质量下滑。
同时,银行还应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实现短期与长远目标的有效衔接。短期目标是满足民众日常消费需求,如家电、汽车购买等;长远目标则是支持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为消费贷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银行间的消费贷竞争日益激烈。然而,消费贷市场容量有限,恶性竞争最终无人受益。因此,各银行应在理性竞争与内卷式竞争之间找到平衡,加强信息沟通,制定贷款利率公约,遏制不理智的“降价”行为。
最后,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与寻求利润之间也应找到平衡点。作为金融资源分配的重要部门,银行在提振消费中肩负社会责任。但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发放消费贷也需覆盖成本、获取适当利润。因此,银行应在履行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