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绿氢技术持续取得突破,但下游商业化发展面临挑战。业内预测到2026-2027年,我国绿氢产业将显著发展。政策激励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是关键。近期展览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绿氢领域最新技术。未来需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推进,降低电解槽成本和能耗。

尽管绿氢技术持续取得突破,但下游商业化发展的挑战依然严峻。一位氢能产业投资者指出:“绿氢产业链的商业闭环尚未完全形成,特别是在下游应用场景中,各场景的成本接受能力和商业模式差异显著。”

● 本报记者 郑萃颖

业内专家预测,到2026年至2027年,我国绿氢(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将迎来显著发展。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绿氢作为减排关键手段,其产业链发展备受市场瞩目。3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冶炼行业工作方案》,将三大高耗能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这将进一步推动绿氢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绿氢产业链注入新动力。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激励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是冲破绿氢商业化发展瓶颈的关键。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绿氢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中车株洲所发布了新一代4000标方碱性电解槽,适用于大规模新能源制氢项目。天合元氢推出了天擎系列第二代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尝试解决运行问题。正泰新能源展示了“风光氢储充+燃气三联供微电网”项目案例,为新能源发电提供解决方案。海德利森展示了液驱增压压缩机组模型,相关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加氢站建设等环节。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的枣泉加氢站采用重卡换氢模式,提升加氢效率和安全性。

碳中和技术公司碳能科技展示了自主研发的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和高效电极,助力绿氢生产降本增效。同时,其研发的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可满足国内工商业场景的长时、安全储能需求。绿氢的下游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包括交通、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全国碳市场扩容有助于增加碳市场交易活跃度,吸引更多企业参与,推动技术改进和碳配额出售。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绿色甲醇等化学品,为工业领域深度脱碳提供可能。

电解槽是绿氢制取的核心设备,其技术发展直接影响绿氢产业链的成熟度。近年来,电解槽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国内电解槽企业的绿氢产能迅速扩张。在此次展会上,各家企业带来了最新的电解槽产品,展示了技术创新成果。未来,绿氢产业链的发展需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推进,降低电解槽的成本和能耗,实现大规模应用。

为提升国内电解槽企业的竞争力,需解决行业标准缺失、绿电上网价格过高的问题。行业需加快制定统一标准,建立第三方性能评定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降低电网侧的绿电供应成本,提升绿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政策与产业协同是推动绿氢商业化发展的关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绿氢产业发展,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尽管绿氢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下游商业化发展仍面临挑战。氢能产业投资者指出,绿氢产业链下游市场建设需要时间和政策引导,可通过政府推出鼓励性政策、头部企业投入资金,共同打通产业链下游环节堵点。同时,建设有影响力的绿氢制品绿色认证体系,提高绿氢产品的市场价值,帮助绿氢产业形成商业闭环。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