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贷利率上调,市场回归理性发展
AI导读:
多家银行总行通知,自2025年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标志着消费贷市场在经历了激烈的“价格战”后将回归理性。银行经营压力上升,个人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抬头,金融机构需摒弃规模情结,将贷款利率维持在合理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谢忠翔黄钰霖
银行消费贷利率即将迎来重要变革,影响广泛。
昨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处获得确认,已有多家银行总行向各分支机构发出内部通知:自2025年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上调至不低于3%。这一变化标志着,银行消费贷在经历了开年以来的激烈“价格战”后,将回归理性发展轨道。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与速度情结,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而是要将贷款利率维持在合理水平,以此增强自身的商业可持续性。
消费贷利率上调至3%以上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其所在银行自4月起,信用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统一上调至不低于3%,现存3%以下的超低利率贷款将在3月31日前完成提款。
一家股份行华东某分行人士透露,该行个贷部人员紧急加班,通过电话或微信渠道向已申请3%利率以下消费贷款的客户提示:“未提款客户请于3月31日前提款。”同时,也有银行工作人员抓住最后“窗口期”进行营销,向资质较好的个体工商户发出通知,尽快于4月1日之前测试额度或提款。
华夏银行位于江苏省的一家分行工作人员在内部发布通知称:“接紧急通知,4月起将不再允许发放低定价消费贷款。总行已修改活动参数,所有利率低于3%的优惠券,有效期已调至3月31日,请务必做好客户解释工作,抓紧时间营销促提。”华南地区国有大行个贷工作人员也发布了类似内部通知。
除了国有大行及股份行,城商行也展开了类似行动。一位金融消费者表示,自己的北京银行APP收到的优惠年化利率为2.55%、2.58%和2.78%不等的多张“京e贷”固定利率优惠券即将过期,截止日期为2025年3月31日。
去年11月末,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有效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
消费贷市场利率“价格战”告一段落
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导向下,消费贷市场曾掀起新一轮“价格战”,利率不断刷新历史低点。许多商业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低于3%,甚至有个别银行消费贷利率下探至2.4%左右。
中国银行工作人员介绍,其“中银E贷”产品年化利率2.9%起,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30万元。此外,城商行消费贷利率下行趋势更为明显,不少城商行针对新客、团客推出利率优惠。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已经多次刷新历史低点。
然而,在利率“价格战”的背后,银行经营压力却在不断上升。多家上市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全国性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同比持续缩窄,个人信贷业务不良贷款率也有所抬头。
引导消费贷理性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消费贷款利率不断下探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这将对贷款人产生多方面影响,包括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利率幻觉、加重个人债务负担等。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金融机构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将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增强商业可持续性。同时,金融管理部门也应引导自律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和规范。
苏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如何在更多额度、更长期限的授信业务与风险管理工作中取得平衡,是银行机构面临的挑战。她建议银行机构在选择合适的场景响应新规时,需要把控场景方的资质、过往表现等。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银行消费贷的未来突围方向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通过场景化嵌入、客群分层与区域下沉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等手段,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型。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