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贷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支持政策提振内需
AI导读:
我国宏观调控注重促消费,消费贷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专家提醒银行应基于有效消费需求发展消费贷,避免利率过度竞争。个人应理性消费、适度借贷。提振消费内需需发挥政策合力,扩大有效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国家多次强调“扩大内需”,鼓励消费信贷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已陆续出台并实施。
权威专家指出,银行在拓展消费贷业务时,应基于有效消费需求,并充分考虑客户的还款能力,避免在利率上过度竞争。个人也应理性消费、适度借贷。当前,我国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已较大,消费金融需依托真实消费需求,未来需发挥政策合力以提振消费。
我国消费贷规模持续扩大
截至2024年末,我国不含住房贷款的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21万亿元,超过美国的1.9万亿美元规模。专家表示,尽管美国经济结构中居民消费比重较高,且融资模式多元,但我国消费贷对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依然强劲。
同时,我国消费贷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消费金融的服务主体和产品类型更加丰富,包括传统银行信用卡、各类消费贷、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额消费贷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现金贷等。
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我国汽车金融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消费贷价格持续走低。随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我国贷款利率已明显下降,消费贷款利率也随之降低。今年以来,降幅更为显著,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消费贷利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理性发展消费金融,避免利率过度竞争
今年,宏观政策更加注重提振消费,金融机构也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除创新消费贷产品外,提高额度、延长期限的银行也有所增多,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甚至低于企业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专家强调,银行在拓展消费贷业务时,应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保持合理的净息差和利润空间。过度竞争可能导致风险累积,如客户违规改变贷款用途或“以贷养贷”等问题。因此,银行应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兼顾金融支持消费和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
个人也应根据自身财务状况理性消费、适度借贷。专家提醒,消费贷本质上是通过举债提前消费,贷款最终需要偿还。在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就业压力较大、收入预期不稳的背景下,过度加杠杆消费既透支未来消费需求,又增大家庭财务负担,还可能引发消费信贷资金用途改变等问题。
发展消费金融需提振消费内需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是长期系统性工程,需发挥政策合力共同推进。专家表示,发展消费金融需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支持增加高端消费供给。
消费金融应依托真实消费需求。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有效消费需求偏弱,需发挥宏观政策合力,稳住居民就业和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才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有效的消费信贷需求,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银行在消费贷领域应注重拓展增量客户。专家建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应细分市场、差别化定价,挖掘既有真实消费需求又有贷款偿还能力的潜在增量客户,进一步扩大消费贷款的覆盖面。
同时,金融支持消费也应从供给端发力。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金融支持促消费也需在供给端适度发力,积极支持线上消费、养老消费、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发展,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和配套的消费金融产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