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电池“脱保焦虑”亟待解决
AI导读:
新能源汽车电池“脱保焦虑”备受关注,消费者面临续航衰减、电池与整车寿命不匹配及高昂更换成本等问题。增强电池循环寿命、构建标准化电池管理体系、推出更合理的电池质保方案及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成为解决之道。
“二手电动车卖车16万,换电池却要22万”的话题近日备受瞩目。据报道,上海车主张先生8年前斥资80万元购买的Model S,如今更换电池费用高达22万元,而作为二手车出售价格仅为16万元。随着首批新能源汽车逐渐逼近质保期限,消费者对电池寿命的担忧日益加剧,面临续航衰减、电池与整车寿命不匹配及脱保后高昂更换成本等现实问题。
不同于传统燃油车,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价格昂贵且衰减不可逆。一旦电池老化,整车价值将大幅缩水。对新能源车主而言,“整车尚能运行,电池却已衰退”的焦虑尤为突出。
车企虽提供“8年或16万公里”质保服务,但过保后消费者需承担昂贵的电池更换费用。部分车企虽推出“终身质保”,但附带诸多限制条件。高昂的换电池成本导致部分车主选择“以换代修”,提前淘汰仍可使用车辆。
消费者购买的是整车,电池具有核心价值,但电池寿命未能匹配整车生命周期,导致新能源车在二手市场折价严重,影响流通性,陷入低流动性恶性循环。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渗透率不断提升,破解电池质保难题成为行业迫切任务。如何消除消费者“脱保焦虑”?关键在于增强电池循环寿命,通过技术研发使电池寿命与整车一致或更长;构建标准化电池管理体系,建立公正透明的电池健康评估体系及完善的电池诊断、修复和更换机制;车企应推出更合理的电池质保方案,并监管“缩水”质保政策;同时,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降低消费者更换成本。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现实问题逐渐显现。“脱保焦虑”既是警钟也是革新机遇。新能源汽车应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而非“快消品”,消费者不应为行业痛点买单。
(文章来源:新京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