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支付便利性: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
AI导读:
支付作为经济金融活动的核心环节,承载着资金流转的基础性功能。文章探讨了如何提升支付便利性,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优化支付服务水平、消除支付障碍、丰富支付工具与场景以及筑牢支付安全底线等措施,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支付作为经济金融活动的核心环节,承载着资金流转的基础性功能,贯穿贸易、消费和投资等关键领域。提升支付便利性不仅是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更是激发市场活力、有效提振消费的重要手段。当前,如何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水平、消除支付障碍,推动支付服务为民,实现国内外无缝对接,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成为亟待分析的重要课题。
历经多年发展,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移动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据统计,2024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量高达2109.80亿笔,金额突破563.70万亿元,移动支付普及率稳居全球首位。在支付适老化方面,有关部门采取多项措施,如开辟老年人专属“绿色通道”,有效弥合了老年人在支付领域的“数字鸿沟”。外籍来华人员的支付体验也显著改善,境内重点场所和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大幅提升。此外,现金的兜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银行推出的“零钱包”等举措增加了现金供应量。
然而,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我国支付体系在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例如,支付适老化的“最后一公里”尚未完全打通,城乡支付服务差距亟待缩小。老年人常因操作复杂而面临支付难题,金融机构缺乏针对老年人支付困境的精准解决方案。同时,支付方式呈现单一化趋势,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普及,银行卡支付和现金支付等传统方式逐渐边缘化。为此,需精准施策,构建更加包容、开放、多元和安全的支付体系。
为完善适老化支付服务体系和促进城乡支付服务协同发展,应加速推进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根据老年人需求分层设计支付产品,并在社保、医保等高频支付场景设立“银发通道”。同时,强化适老化支付服务的监管,将其纳入金融机构考核方案。在助农支付方面,深化支付场景融合,将农村支付终端纳入新基建补贴范围,降低农户支付成本,培养数字支付“新农人”。
为营造外籍人员友好支付环境,应简化身份认证流程,在浦东、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试点“护照+电子签证”免绑卡支付模式,推动境外电子钱包与境内系统互联互通。同时,扩大外卡受理范围,在重点城市机场、酒店、景区等场所实现外卡POS机全覆盖,解决外籍用户支付难题。此外,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在自贸港、自贸区推行“即买即退”模式,试点数字人民币退税秒到账,提升外籍人员支付体验。
在丰富支付工具与支付场景方面,应坚持“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原则,大力推进移动支付的同时,优化银行卡支付环境。同时,整顿人民币现金拒收现象,引导经营主体巩固“拒收人民币现金违法”的共识。结合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等,创新支付场景,拓展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支付应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支付需求。
为筑牢支付安全底线,应建立风险联防机制,实现所有支付机构接入风险监测平台,对可疑交易实施即时拦截,建立跨境支付“白名单”。推进支付安全技术创新,确保支付终端及应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完善用户权益保护机制,建立争议支付“先行赔付”基金,对系统漏洞导致的资金损失先行垫付。设立支付“冷静期”,对大额交易实施延迟到账,确保用户资金安全。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