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贷利率下行,政策推动市场变革
AI导读:
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市场发生显著变化,利率从“3”字头降至“2”字头,贷款额度提升。政策密集出台,推动消费贷市场发展,但监管机构对风险防控不放松,确保市场健康有序。
今年以来,银行消费贷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各银行纷纷推出低利率消费贷产品,市场利率从“3”字头直降至“2”字头,且贷款额度有所提升。多家银行积极布局消费贷领域,通过“新人优惠”、利率优惠券、限时免息等方式吸引客户,消费贷产品利率呈现明显下行趋势。
消费贷利率下行背后,是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出台。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并合理设置消费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通知和方案,消费金融领域政策密集落地。
消费贷“松绑”,多家银行利率降至“2字头”
从各银行的推广信息来看,邮储银行的“邮享贷”根据邮享分高低发放不同折扣的利率优惠券,券后利率低至2.78%;光大银行的“光速贷”享6.8折利率优惠,年化利率最低至2.9%;杭州银行首借券后年化利率最低2.7%,最高可贷额度20万元。此外,兴业银行的“兴闪贷”新人预计最高授信额度30万元、最低年利率(单利)为2.78%;宁波银行的“宁来花”推出“新客首借”必得单利/年化利率2.68%。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2月,全国性银行线上消费贷平均最低可执行利率为2.91%,环比下跌7BP,同比下降28BP。其中,国有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3.04%,环比下降11BP,同比下降26BP;股份制银行消费贷最低可执行利率平均水平为2.80%,环比下降4BP,同比下降31BP。

在“以价换量”的市场策略下,消费贷已成为银行零售业务增长引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华创证券研报指出,政策导向下,金融供给侧及时给予消费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回升。近年来,大行加快发展消费贷,部分银行增速则放缓。由于行业性零售贷款资产质量承压,银行放贷谨慎,优质客户竞争将更加激烈,消费贷价格竞争或加剧。开年以来,银行消费贷市场竞争激烈,利率下行趋势明显。
“促消费”政策密集落地,消费贷额度上限升至50万
消费贷利率下降背后,是政策“组合拳”的推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促消费”列为重点方向,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随后,国家有关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服务,推动合理消费信贷发展。
3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该《通知》不仅调整了银行消费贷产品的额度、期限和定价机制,还强调了差异化授信的重要性,提出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

政策调控不仅体现在额度和期限的调整上,还在于对贷款利率的精准引导。金融机构被鼓励实施分层定价策略,根据客户的信用记录、收入状况和消费需求,实行差异化利率定价。
例如,银行优质客户在申请消费贷时,可享受年化2.4%至2.8%的优惠利率,这一利率水平甚至低于同期房贷利率,形成了明显的“优质客户补贴”效应。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拓宽了政策覆盖面,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并合理设定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表示,提高消费贷款额度并延长期限,以及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将降低居民还款压力,增强购买能力,提振消费市场,进而促进经济整体增长。
不过,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避免过度借贷。
监管防控不放松,避免出现无差别放贷
利率下降背后存在风险。银河证券研报警示,当前消费贷平均利率再降,银行业净息差已跌破警戒线。
面对消费贷市场的迅速扩张,监管机构对过度负债和合规风险的防控始终未放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扩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必须对借款人资质进行严格审核。
监管机构将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和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未能严格遵守信贷风险防控要求的金融机构,将采取联合惩处措施。同时,监管部门还计划推动金融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建设。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