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中信证券陈佳春接受中国基金报专访,探讨跨境理财产品受欢迎类型,介绍“跨境理财通”2.0进展,分享全球资产配置策略,以及产品营销、投资者教育和风控心得。

【导读】中信证券陈佳春:加强境内外对接合作,提升跨境理财国际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郭玟君刘明

当前,哪些跨境理财产品更受欢迎?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2.0启动以来进展如何?中国基金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信证券财富管理委员会联席主任陈佳春。

据了解,除了传统的货基、债基等低风险产品外,跨境的指数型产品也备受青睐。今年,A股场内QDII型ETF因资金追捧,频频出现高溢价,而通过跨境理财通购买的跨境ETF则可避免高溢价,为投资者跨境投资提供稀缺产品选择。

货基、债基及指数ETF等跨境理财产品备受青睐

中国基金报:当前,哪些类型的跨境理财产品较受欢迎?

陈佳春:北向通投资者主要关注内地市场的指数权益基金等产品,南向通方面则有三类产品较受欢迎,包括美元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以及追踪纳斯达克、恒生指数等指数的ETF产品。

美元货币基金凭借收益稳定、流动性强、风险较低的特性,成为风险偏好较低投资者的首选。在市场波动时,这类基金能为投资者提供稳定收益,还可随时赎回,满足投资者资金灵活周转需求。

债券基金同样受到关注,全球经济周期差异为债券基金创造了良好投资机遇。投资者投资债券基金,虽面临一定风险,如信用风险,但不仅能收获债券票息收益,还有机会获得资本利得。

此外,ETF产品让投资者紧密跟踪海外特定指数表现,分享全球主要市场发展红利;同时,一些稀缺的海外市场权益基金产品,凭借独特投资策略和额度优势,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投资选择,助力其优化资产配置。

中国基金报:能否结合当前宏观大背景,谈谈全球资产配置策略?

陈佳春:全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程度提高,跨境投资渠道多样,工具丰富,降低了投资者投资海外成本。信息传播便捷,投资者获取金融知识途径广泛,投资理念不断成熟,对风险和收益认识更加理性。

基于此,投资者开始尝试全球资产配置,多元化布局追求稳健增长和风险控制,降低单一资产或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冲击。被动投资策略如ETF,为投资者提供低成本参与全球资产配置方式。

“跨境理财通”2.0丰富投资者选择,提升大湾区金融国际竞争力。

中国基金报:“跨境理财通”2.0启动以来,客户参与热情较高,投资体验较好。

陈佳春:降低“南向通”业务内地投资者参与条件,新增“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条件,使更多投资者参与。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至300万元,增加资产配置选择空间。

这一系列调整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提升内地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程度。资金通过跨境理财业务双向流动,金融机构和产品被更多投资者了解,大湾区在全球金融市场地位和影响力提升。

中国基金报:“跨境理财通”2.0推出对试点银行有何影响?

陈佳春:“跨境理财通”2.0开放证券公司参与业务试点,补充市场财富管理机构。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满足投资者需求。促进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银行客户投资需求更稳健,理财通投资内容以存款为主。券商则侧重于权益类及复杂金融产品,投研能力、产品设计和资产定价优势明显。

两类金融机构各有特点,相互补充,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

加强境内外对接合作,化解“跨境理财通”业务痛点难点。

中国基金报:当前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是否存在痛点、难点?

陈佳春:跨境理财通业务涉及不同监管体系,需高效协调、充分沟通。证券公司需持续投入资源,升级系统,满足监管要求,确保业务合规稳健。

全球经济、地缘政治等因素使跨境投资市场波动大,投资者面临多种风险。金融机构需具备丰富经验和能力,提供高质量投研报告和个性化投资策略。

中信证券华南与中信证券财富管理(香港)为客户跨境投资严格筛选优质产品。

在客户与服务方面,跨境理财涉及复杂金融市场知识和规则,投资者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金融机构应投入资源,进行投资者教育,配备专业服务团队。

中国基金报:在产品营销、投资者教育及风控方面有何心得?

陈佳春:中信证券华南和中信证券经纪(香港)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风险提示,利用数字化赋能便捷投资者操作。同时,重视风控工作,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处理合规合法。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