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远离不法贷款中介,避免陷入债务危机。不法贷款中介存在虚假承诺诱签约、伪造材料骗贷款、捆绑收费藏陷阱、泄露信息牟暴利等套路。消费者应通过官方渠道查询中介机构资质,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借贷。

北京商报讯(记者李海颜)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活动日益猖獗,这些机构打着“低息快贷”“无条件放款”的幌子,通过虚假宣传和违规收费等手段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诱导消费者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3月13日,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布重要风险提示,警示广大民众远离这些不法贷款中介,切实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根据风险提示,不法贷款中介惯用的四大套路包括:虚假承诺诱签约、伪造材料骗贷款、捆绑收费藏陷阱以及泄露信息牟暴利。他们往往利用消费者急需资金的心理,宣称拥有“银行内部渠道”或“百分百放款”的能力,诱导消费者签订高额“中介费”“手续费”的服务合同。然而,实际放款时,消费者常常发现贷款条件与承诺大相径庭,甚至因资质不符而被拒贷,最终损失中介费用且贷款无望。

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中介为促成贷款,不惜教唆消费者伪造银行流水、收入证明等关键材料,谎称“包装资质可提高通过率”。这种行为不仅使消费者面临贷款被拒的风险,还可能因涉嫌骗贷而承担法律责任,对个人征信记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此外,不法贷款中介还以“快速审批”为诱饵,要求消费者在放款前支付各种名目的“保证金”“服务费”,或强制捆绑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作为放款条件。若消费者不仔细核对合同条款,极易被层层加码的隐形费用所蒙蔽,导致实际到手资金大幅缩水,借贷成本远超预期。

同时,消费者在办理贷款过程中提交的个人身份信息、银行卡号、通讯录等敏感数据,也可能成为不法贷款中介的猎物。这些敏感信息可能被非法倒卖给第三方机构,用于电话骚扰、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对消费者的隐私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北京金融监管局强烈建议广大消费者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务必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官方渠道查询中介机构的注册信息、经营范围等资质情况,并核对其金融资质或与金融机构签订的合同,以确保其从事金融中介业务的合法性。同时,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重点关注贷款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确保与实际承诺一致。此外,还应要求中介明确贷款资金提供方是否为持牌金融机构,以避免通过非正规渠道借贷。若不幸遭遇不法贷款中介诈骗,应立即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文本等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进行举报。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