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综合采取多种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并充实存款保险基金等化险资源,确保金融安全稳定。

  财联社3月5日讯(记者高萍)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的相关措施,特别针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提出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的战略。

  在风险处置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综合采取补充资本金、兼并重组、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分类化解风险。同时,强调充实存款保险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确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提供坚实保障。这一策略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分级分类化解风险,保障金融安全。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这一战略转变体现了从单纯化解风险向化解风险与转型发展并重的积极变化。以银行业为例,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按照“一省一策”的要求设计改革化险方案,不同地区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某银行旗下的村镇银行通过改革,不仅业务得到了总行的支撑,拓展了业务范围,还通过降本增效提升了业绩。这一成功案例为其他中小银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政府工作强调多方式分类化解风险,推进中小金融机构转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时,再次强调了积极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的重要性。报告指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一体推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表述更为详细具体。这不仅体现了政府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也预示着未来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更为严格的监管和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小银行需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制定科学务实的发展战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同时,在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定位,进行更精准的数字化转型,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

  此外,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也应采取更多措施支持中小银行的发展。例如,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等,以提高中小银行的稳健性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加速,市场化退出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减少,金融风险总体呈现收敛态势。这得益于兼并重组、市场化退出等政策的加速推进。

  以农村中小银行为例,各地坚持“一省一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山西、河南等地农合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落地实施;新疆、四川等地也成立了地市统一法人农商银行。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效能。

  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了充实存款保险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化险资源的措施。这将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