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迅速,颠覆传统车险责任模式,车企与保险机构合作加速研发智驾保险产品。同时,政府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法规规范智能驾驶汽车保险,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合作。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车企正加速推进高阶智驾技术落地,智能驾驶普及浪潮已然来临。从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 “天神之眼” 智驾系统,特斯拉中国分批次推送 “城市道路 Autopilot 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智能驾驶技术的迅速普及正在颠覆传统车险责任模式,倒逼车企与保险机构合作,加速研发智驾保险产品。

  面对技术进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2月10日,比亚迪在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首批上市的21款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C”智驾技术方案,覆盖7万级到20万级。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天神之眼”将开创全民自驾的时代。

  2月25日,特斯拉中国也发布软件升级,将分批次推送“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虽然本次更新的并非此前一直宣传的FSD功能(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但此举仍被市场解读为特斯拉FSD功能正式入华。

  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速度远超预期,但技术跃进带来风险结构的质变。传统的汽车保险主要涵盖车辆事故、盗窃、损失等风险,投保人通常是车主,保险理赔主要由车主责任和驾驶行为所主导。然而,智能驾驶技术的引入,使得驾驶行为的责任主体变得更加复杂,首先智能驾驶汽车更多依赖于软、硬件系统的安全性,其次当系统接管与人工干预频繁交替,传统的“驾驶员全责”原则也难以适用。

  太平再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创新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表示,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通常依赖于驾驶人的行为,但对于 L4 级别以下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开启过程中,仍存在安全员或驾驶员与汽车的互动,出险后的事故责任认定相对传统情景更为复杂,不但会导致保险公司的调查成本升高,还可能导致赔偿处理的时间延长。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保险行业需要更多地关注软件和硬件的安全性能。除考虑软硬件故障风险外,还需要考虑网络安全、网络攻击等新型风险。因此,车险的焦点将逐渐从人驾驶行为带来的风险转向由机器驾驶带来的新风险。

  车企、险企合作加速。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让汽车厂商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更加紧密,保险机构正从"损失补偿者"往"生态共建者"方向发展。2月27日,在小米首款豪华车型SU7 Ultra发布会上,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为了让大家无忧使用智驾技术,小米正与头部的保险公司设计保障服务,提供最高300万元的保障金额,该服务将于4月份发布。

  此外,有报道称,小鹏汽车也将联合头部保险机构推出定制化智能保险产品。该产品将覆盖城市道路和高速道路导航辅助驾驶(NOA),以及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聚焦于解决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过程中的责任界定和安全保障痛点;该保险产品权益将与用户使用智能驾驶系统的里程和时间等数据挂钩。

  政策倒逼保险服务能力升级。在智能驾驶产业合作不断深化的同时,政府部门也高度关注智能驾驶汽车的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出台多项政策法规对智能驾驶汽车的测试和上路的保险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并鼓励汽车厂商与保险公司合作。

  虽然国内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保险的政策法规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一些先行城市的探索和实践中。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保险标准,各地政策存在差异,未来在跨区域运营时可能会遇到适用性问题。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