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行业洗牌加速,连锁药店探索创新转型
AI导读:
药店行业竞争趋向白热化,闭店率持续上升,行业面临重新洗牌。中小连锁药店和新店成为“重灾区”,大型连锁药店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未来破局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预防和治未病”需求。
经历了前几年的门店数量暴增之后,药店行业的竞争已趋向白热化。今年以来,闭店率持续上升,行业正面临重新洗牌。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大约有4万家门店关闭,中小连锁药店和新店成为“重灾区”。曾经快速扩张的上市公司,如今也开始“收缩”战线,降低扩张速度,关闭扭亏无望的门店,转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业内资深人士预计,还有20%的中小药店将被淘汰,行业集中度还将上升。按照店均服务人数测算,剩下40万家门店才能达到供需相对平衡。在这轮行业洗牌中,凭借供应链优势,龙头连锁药店抗压能力较强,但如何提升综合毛利率、改变经营困境,还需看企业自身如何创新转型。未来破局的关键在于如何满足人们“预防和治未病”的需求。
(长沙一家已关门的药店内货品已搬空,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竞争白热化:一条街6家药店
财联社记者在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走访发现,一条约600米的街道上,密集分布着5家连锁药店、1家医药超市和1家社区诊所。常住人口14000多人的社区内,每家药店服务人数不足2500人。过度饱和的布局让竞争异常残酷,一毛钱的差价就可能导致顾客流失。
长沙并非孤例,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国药店数量由52.4万家增至66.7万家,其中单体门店28.1万家,连锁门店数量约38.6万家,连锁率为57.9%。店均服务人数从2016年的4112人下滑到2023年的2113人。对比欧美国家店均服务人口5000-6000人,现在国内药店数量远超合理水平。
以长沙市星沙区某社区为例,经营一家70多平米的门店,房租费、加盟费、水电物业费等各项费用高昂。按照毛利率35%测算,每个月营业额需要达到约3.4万元才能保本,日销售额低于1000元就只能亏本经营或选择转让、关店。然而,据调查,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区,新店日均销售额大约在600元-1000元,很多新店都在亏损。
监管趋严、线上药店平台的迅速崛起,也让传统药店的日子雪上加霜。今年以来,多个省份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文件,强化药品经营管理。政策对药店合规的要求更严格,顾客更愿意去医院买处方药,对实体药店客流量影响较大。
大型连锁药店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招揽顾客,促销活动层出不穷。类似的促销活动在几大头部品牌药店门前均可看到。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拍摄)
行业“瘦身”:近4万家药店已关门,多家上市公司“收缩”战线
行业寒冬之下,转让门店甚至关店已成为众多店主的选择。财联社记者在小红书上查询到多条药店“旺铺”转让信息。但门店转让也并非易事,一家知名连锁品牌的加盟药店挂出转让信息已近半年,却至今无人接盘。
中康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共有3.9万家零售药店关闭,闭店率将达5.7%。预计还有20%中小药店要被淘汰,全国40万家门店才是一个相对平衡点。
由于新店盈利周期变长、日均坪效下降,大型连锁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始“瘦身”,转而注重提升门店质量和经营效率。
业绩承压下,多家上市连锁药店企业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扣非后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在2024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大参林宣布暂缓向新的省份扩张;老百姓则表示要降低新店开店速度。
十字路口:药店行业如何突围?
药店行业已然处在十字路口,寒冬之中,怎样才能活下去?业内人士认为,走差异化路线的药店存活率较高,如采用“药店+”模式的中小药店以及多元化经营的头部连锁药店。
在长沙星沙区某社区,“善因堂医药超市”采用了 “药店+医生坐诊”的经营模式,经营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几家中小药店。而益丰药房则增加了多项业务,包括新鲜水果零售和批发、食用农产品零售、病人陪护服务等,经营情况也明显好于中小药店。
对此,医药投资总监表示,药店的日用品主要作用是引流,而公司自有品牌的中药保健品及与厂商共建品种则可以提高综合毛利率。其他连锁药店品牌也在谋求转型,探索“药店+诊所”模式,强化慢病管理等。
多位业内人士提到了欧美、日本等海外药店的经营模式,国内药店需要逐步降低对医保产品销售的依赖,转而通过非医保产品实现盈利增长。
(文章来源:财联社)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