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政策扶持激发高质量发展
AI导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江苏、上海、四川、重庆等地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园区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医药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记者在江苏、上海、四川、重庆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医药产业跑出“加速度”。一方面,相关部门超前介入、主动服务,从制度设计上鼓励激发创新,打造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大力推进“园区经济”,将大健康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集聚资源要素,赋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各方齐聚力量,有效激发医药研发创新活力。以2024年为例,我国全年批准上市创新药48个、创新医疗器械65个。在产业方面,报告预测2024年我国医药市场规模达19312亿元,远高于2023年的17977亿元,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医药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产业发展与政策扶持高度“正相关”。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为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江苏作为全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地,自上而下,一揽子激励政策激发改革“新活力”。江苏省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伟介绍,江苏省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医药产业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医药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良好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及开放的营商环境。常州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支持政策,助力企业强化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坐落于上海张江的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是上海医药创新生态受益者之一。该公司已有三款肿瘤新药上市,其中自研产品呋喹替尼市场销售额累计已超20亿元。
“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助力产业提速
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开放的营商环境,离不开职能部门监管与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除发布意见措施“真金白银”支持创新外,“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已成为常态,助力产业提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主动服务创新医疗器械,提升审评创新服务质效。
在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上,江苏省药监局在9个设区市设立审评核查分中心,就近为地方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便利高效服务。常州检查分中心成效显著,2024年前9个月完成各类办件3137件,药品检查、医疗器械审评与检查各类赋权事项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大幅提速。
园区作为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主阵地,已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通过推进政产学研医金服全要素,正打破繁文缛节,成为赋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引擎”。
(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文培,医药产业、政策扶持、创新发展、园区经济)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本站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yxiu_cn@foxmail.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