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上海GDC科技峰会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进展,预示着AI产业链的巨大潜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创新生态引领未来,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关注。模速空间等孵化器助力中小企业成长,算力、语料、资金等要素保障体系完善。

Deepseek卷起的AI浪潮,让上海开年第一场科技峰会——2025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GDC)热度空前。此次大会不仅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进展,更预示着AI产业链的巨大潜力。

2月22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宇树机器人现场“遛狗”,吸引了大量观众。在人形机器人展台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体验,上海阿姨试戴着AI眼镜,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女儿的搀扶下,观看大模型现场演示。

投资机构也纷纷前来考察,一位来自线性资本的投资人表示,自2023年第一届GDC开幕以来,他每年都会前来参加。AI相关产业链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必将成为今年最热门的投资话题。

上海AI力量正在快速崛起,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500亿元,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上海需要更多的大模型企业站出来,代表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阶跃星辰、MiniMax等上海独角兽企业崭露头角,数百家中小企业在“模速空间”中孵化成长。肖仰华认为,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批上海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截至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含大模型)企业达到24733家,较上年增长5.1%,新增注册资本1000万及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有104家。上海是拥有全国最好的大模型创新生态,依托模塑空间以及上海市的各方面政策,已有许多垂直领域的大模型率先落地。

DeepSeek的火爆出圈,也引起了上海同行的集体关注。在刘华看来,AI产业竞争激烈,大家都在为了生存和发展投入更多资源,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接下来的两三年,大模型的能力还会带来几倍量级的提升。

上海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布局富有前瞻性,2024年初,上海就将全力落实新一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密集出台十余项政策支持,年底再次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

今年GDC吸引的海内外开发者社区从首届的20家增至逾百家,上海将开发者视为主角,为这一群体全力提供资源、政策与氛围支持,努力培育繁荣的开发者生态。

提到生态,离不开黄浦江畔的“AI超级工厂”——模速空间。今年模速空间以“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为新定位全新亮相,已吸引255家大模型企业入驻,推动34个备案大模型成功落地。

算力、语料、资金,这些人工智能发展的要素都可以在上海找到相应的“保障”体系。本届GDC上,全国首个算力生态平台——“模速空间算力生态超市”正式亮相,有望破解大模型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算力瓶颈问题。

在资金支持方面,上海已相继成立人工智能母基金、人工智能国家大基金、人工智能生态基金,总规模近千亿元,汇聚全球顶尖独立开发者,共同角逐百万现金奖励和亿级平台流量扶持。

肖仰华坦言,虽然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已迈入国际第一阵营,但“第一阵营”与成为第一之间仍存在差距,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当前亟需改善投资环境,敢于谈失败,鼓励“创客文化”。

曾书霖认为,人才将成为未来全球人工智能竞赛的核心要素,上海有自身的特色,有大量的尖端人才储备,有统一的发展目标,有庞大的产业协同,能够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

刘华提出,美国谷的“投融管退”模式如今在国内AI产业已不太适用,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发放算力券等方式给予扶持。

模速空间最新推出的算力扶持专区,已为完成注册的入驻企业提供了价值100万元的等价算力大礼包,企业可“免申即享”,灵活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对于AI产业而言,需要的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创客文化本质上是草根文化,上海需要提供更宽容的发展空间,才能让真正优秀的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