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导读: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提升,车险保费高昂、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等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发布指导意见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需保险与汽车行业携手共进,降低维修使用成本,优化保险产品,提升经营能力,以缓解消费者保费焦虑。

  春节刚过,不少新能源车企推出了买车送保险的营销活动,广汽埃安、阿维塔、特斯拉等巨头纷纷加入。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和销量均突破千万辆大关,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领跑全球。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提升,车险保费高昂、保险公司承保亏损等问题日益凸显,令消费者陷入“保费焦虑”。

  1月下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从产业角度看,新能源车险保费高、赔付高的现状,揭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前后端的不协调,亟需保险业与汽车业协同解决。从消费端看,新能源车险改革关乎行车安全,也承载着广大新能源车主的厚望,车险保障能让消费者更安心地使用新能源汽车。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的车均风险成本是燃油车的2.2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高达107%左右。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赔付率超100%的车系多达137个。这意味着,承保这些车系的保险公司难以实现盈利。车险作为财险公司保费收入的基础,长期亏损将对其可持续经营及车险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为破解新能源汽车发展难题,保险与汽车行业需携手共进。首要任务是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缓解消费者的“保费焦虑”。这包括拓宽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应渠道,建立统一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标准化程度。同时,实施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将车险费率与风险等级挂钩,促使车企在设计阶段平衡使用安全性与维修经济性,保障消费者权益。

  其次,新能源车险产品需持续迭代优化。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不同使用场景,推出“基本+变动”的组合产品,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满足网约车等高风险车辆的投保需求,同时为私家车提供充分保障。短期内,承保更多新能源汽车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赔付压力;但长期来看,这将有助于积累新能源车险业务数据,提升保险公司的定价能力和经营水平。

  最后,保险公司需不断提升新能源车险的经营能力和水平。通过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同时,利用车联网等技术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预防和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推动新能源车险风险水平的下降。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